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12-07-21 11:40:32 熱度:1081
送給市民《家庭保健員 中醫(yī)健康教育手冊》
列車長 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局長 趙靜
九種體質(zhì)的常用穴位保健
平和質(zhì)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用大拇指按揉雙側(cè)足三里,至穴位有酸脹感度。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1次。也可用溫和灸法灸雙側(cè)足三里穴,艾條距離皮膚約兩厘米,以皮膚感到溫?zé)崾孢m為度,每側(cè)灸5分鐘,隔日一次。長期如此可平補氣血,增強體質(zhì)。
氣虛質(zhì)
■足三里 關(guān)元 氣海
關(guān)元穴位于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氣海穴位于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捎么竽粗赴慈嘧闳镅ǎ裂ㄎ挥兴崦浉袨槎?。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1次。也可用溫和灸法灸足三里、關(guān)元、氣海,或借助溫灸盒,平放于腹部,可覆蓋關(guān)元、氣海兩穴,以同時施灸,每個穴位灸10分鐘,隔日一次,10天為1個療程??裳a益氣血。
陽虛質(zhì)
■命門 腎俞
命門穴位于身體后正中線上,第 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腎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后正中線1.5寸,兩側(cè)各一穴??捎萌菩拇昝T、腎俞,以穴位發(fā)熱為度,并以手捂住穴位使熱力滲透。也可取俯臥位,用溫灸盒橫放于三穴之上,同時對三穴施灸,施灸時間為10至15分鐘,隔日一次,10天為1個療程。如此可溫補陽氣,益腎強腰。
陰虛質(zhì)
■太溪 涌泉
太溪穴位于足內(nèi)側(cè),內(nèi)踝后方,內(nèi)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大拇指按揉雙側(cè)太溪穴,至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5分鐘。再用兩手掌分別搓對側(cè)涌泉穴,至足底發(fā)熱為度。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如此可滋陰補腎,清虛熱。
痰濕質(zhì)
■豐隆 陰陵泉
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2橫指;陰陵泉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當(dāng)脛骨內(nèi)側(cè)髁后下方凹陷處。用大拇指按揉豐隆、陰陵泉穴,兩側(cè)穴位可同時操作,以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作5至10分鐘。每日2次,10天1個療程。如此可健脾化痰利濕。
濕熱質(zhì)
■陰陵泉 三陰交
陰陵泉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當(dāng)脛骨內(nèi)側(cè)髁后下方凹陷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當(dāng)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cè)緣后方。用大拇指按揉陰陵泉和三陰交穴,兩側(cè)穴位可同時操作,以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2次,10天1個療程。如此可健脾清熱利濕。
血淤質(zhì)
■血海 太沖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nèi)側(cè),髕底內(nèi)側(cè)端上2寸,當(dāng)股四頭肌內(nèi)側(cè)頭的隆起處。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中。用大拇指按揉血海穴和太沖穴,兩側(cè)穴位可同時操作,以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2次,10天1個療程。如此可活血化淤。
氣郁質(zhì)
■膻中 太沖 期門
膻中穴位于胸部,當(dāng)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相當(dāng)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期門穴位于胸部,當(dāng)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用大拇指按揉膻中和太沖穴,以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2次,10天1個療程。如此可寬胸理氣,消郁散結(jié)。
特稟質(zhì)
■足三里 關(guān)元 腎俞
關(guān)元穴位于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捎么竽粗赴慈嘧闳镅?,至穴位有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5至10分鐘,每日1次。也可用溫和灸法灸足三里、關(guān)元、腎俞,或借助溫灸盒施灸,每個穴位灸10分鐘,隔日一次,10天為1個療程。可補腎益氣,扶正固本。
九種體質(zhì)常用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中藥
平和質(zhì)
玉竹、甘草、芡實、蜂蜜、棗(大棗、酸棗、黑棗)、益智仁、沙棘、桔梗、葛根、蓮子、杏仁(甜、苦)、人參葉、人參果、太子參、西洋參、黨參、黃芪
氣虛質(zhì)
白果、甘草、棗(大棗、酸棗、黑棗)、人參、人參葉、太子參、西洋參、黨參、黃芪、蒼術(shù)、白術(shù)、升麻、刺五加
陽虛質(zhì)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黑胡椒、肉豆蔻、肉桂、花椒、姜(生姜、干姜)、高良姜、補骨脂、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胡盧巴、巴戟天、骨碎補、杜仲、韭菜子、淫羊藿、蛤蚧、刺五加、五加皮
陰虛質(zhì)
山藥、玉竹、百合、阿膠、黃精、枸杞子、木瓜、覆盆子、龍眼肉(桂圓)、桑葚、黑芝麻、玄參、生地黃、北沙參、天門冬、懷牛膝、沙苑子、制何首烏、西洋參、女貞子、麥門冬、龜甲、山茱萸、川牛膝、菟絲子、知母、白芍、生何首烏、石斛、五味子、天麻、柏子仁、益母草、熟地黃、鱉甲、墨旱蓮
痰濕質(zhì)
萊菔子、淡竹葉、淡豆豉、薏苡仁、藿香、砂仁、茯苓、雞內(nèi)金、麥芽、昆布、香薷、荷葉、桑葉、桔梗、姜(生姜、干姜)、牡丹皮、竹茹、車前子、車前草、平貝母、白豆蔻、桑白皮、桑枝、佩蘭、川貝母、蓽茇
濕熱質(zhì)
白扁豆、白扁豆花、赤小豆、菊花、藿香、茯苓、鮮白茅根、鮮蘆根、金銀花、蒲公英、梔子、馬齒莧、胖大海、余甘子、青果、魚腥草、羅漢果、枳椇子、菊苣澤瀉、茜草、玫瑰花、土茯苓、車前子、車前草、平貝母、制大黃、浙貝母、蘆薈、苦丁茶、野菊花、積雪草、絞股藍(lán)、金蕎麥
血淤質(zhì)
山楂、烏梢蛇、小薊、桃仁、槐米、槐花、三七、丹參、川芎、澤蘭、玫瑰花、姜黃、當(dāng)歸、紅花、紅景天、大薊、蒲黃、赤芍、蒺藜
氣郁質(zhì)
佛手、桔紅、橘皮、紫蘇、紫蘇籽、香櫞、薄荷、郁李仁、榧子、代代花、黃芥子、甘草、芡實、蜂蜜、棗(大棗、酸棗、黑棗)、益智仁、沙棘、玫瑰花、香附、青皮、厚樸、厚樸花、木香、白豆蔻、枳殼、枳實、佩蘭、蒺藜、刺玫果、吳茱萸
特稟質(zhì)
蝮蛇、牡蠣、火麻仁、酸棗仁、白芷、決明子、薤白、烏梅
(責(zé)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