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時間:2013-10-15 15:27:24 熱度:1645
本報訊 (記者王 丹)心臟康復可延緩疾病進展,減少心血管事件的急性發(fā)生,從而降低醫(yī)療花費。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長胡大一教授10月12日表示,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對于心臟康復的投入都是有健康收益的投資。
胡大一是在當日舉行的第二十四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2013年亞太心臟大會、國際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會議上表達上述觀點的。胡大一擔任此次大會主席。
據(jù)介紹,國外一項63個隨機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通過心臟康復,可使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在一年后降低17%,兩年死亡率降低47%。另一項入選樣本達69萬例的急性冠脈綜合征、冠脈介入治療或冠脈搭橋手術患者的研究顯示,12.2%的患者參加了心臟康復治療,5年后接受和不接受心臟康復的患者死亡率分別是16.3%和24.6%,具有顯著差異。
胡大一指出,當前我國大部分醫(yī)院尚未開展心臟康復治療;公眾對心臟康復知曉率不到1%;一些醫(yī)務人員將心臟康復狹隘理解為患者運動能力評估與訓練,對心理、生活質量和職業(yè)康復落實不夠等。
胡大一表示,理想的心臟康復模式應有營養(yǎng)師的全程指導、藥物處方效果的全程隨訪,并對患者基于心肺運動試驗進行運動指導,交替使用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呼吸肌訓練等多種康復訓練手段,并應用先進的生命體征監(jiān)測手段對病情進行監(jiān)測。
據(jù)悉,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美國心臟學會等在已發(fā)布的冠心病醫(yī)療質量評估標準中,均建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接受冠脈介入治療、心臟瓣膜手術、心臟移植手術患者等參加康復治療。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