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時間:2013-10-12 09:36:09 熱度:881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杜 光 陳 倩
外用抗菌藥物由于攜帶和應用方便,深受患者喜愛,在臨床上多為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創(chuàng)傷外科等科的患者使用。
外用抗菌藥有四大優(yōu)勢
外用抗菌藥有很多優(yōu)勢,主要為以下四點。一、藥物可選擇性作用于病變部位,局部濃度較大、作用時間長,適于清除皮膚局部細菌。二、減少藥物因進入體內受到代謝的影響。三、可針對患處的部位、嚴重程度等采用不同的劑型,且給藥簡單,方便患者自行用藥。四、外用吸收少,可減少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
外用藥種類較多,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外用抗菌藥主要有以下幾類:抗細菌藥。該類藥品種繁多,如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氯霉素軟膏等??拐婢?。常見的有水楊酸軟膏、復方苯甲酸軟膏、克霉唑軟膏、酮康唑軟膏、特比萘芬霜、聯(lián)苯芐唑等??共《舅?。此類藥有碘苷、酞丁安、阿昔洛韋乳膏等。
因人因部位選劑型
有些患者認為,外用抗菌藥比注射或內服安全方便,于是有了皮膚或黏膜感染就隨意使用。其實,外用抗菌藥也需要合理使用。
注意對癥下藥 要分清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還是一般的皮炎。前兩者可分別選用適宜的抗菌藥,后一種情況則需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抗炎成分的外用制劑。否則,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還易造成抗菌藥的濫用。
選擇合適劑型 外用藥不僅有常見的軟膏劑、水劑,還有粉劑、洗劑、酊劑、霜劑、糊劑等多種劑型,不同的劑型適用的情況不同。例如水皰、糜爛用溶液劑濕敷為好,因為溶液劑除有殺菌作用外,還可以起到清潔作用。糊劑含大量的固體粉末,有一定的吸水和收斂作用,適用于有輕度滲出的皮炎。如果皮損肥厚,最好使用膏劑,以使皮損軟化,增加藥物的通透性。
區(qū)別部位用藥 不同部位的皮膚厚度不同,導致對藥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如手掌、足底皮膚較厚而面部皮膚較薄,黏膜部位對藥物的吸收更強,有的甚至相當于全身用藥。
規(guī)范用法用量 外用藥不能想用就用,隨意使用,也應按用量及用藥間隔和療程使用,使其在皮膚局部保持相對恒定的藥物濃度,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注意特殊人群 兒童尤其是新生兒體表面積和體重之比較成人大,外用藥物吸收較成人多,嬰幼兒角質層通透性較成人高,表皮脂質的比例較高,這些都導致藥物更容易全身吸收;對于燒傷患者來說,創(chuàng)面對藥物的吸收增加,入血的比例增加。對于這些特殊人群,需謹慎使用。
外用藥也會引起全身反應
除了上面談到的注意事項之外,使用外用抗菌藥還應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抗菌藥都能制成外用制劑或者用于外用給藥。例如,易全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藥物不宜外用。外用抗菌藥物的目的是為發(fā)揮局部作用,應避免或減少藥物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
此外,抗生素外用也不能避免耐藥性,尤其是在不分病情、不按給藥間隔和療程隨意用藥的情況下,更易產生耐藥性。
外用藥也應注意儲藏條件,尤其是穩(wěn)定性較差的,會受到環(huán)境影響而降低療效的藥,更要小心。如左氧氟沙星易見光分解,在自然光和太陽光下放置3小時后,其溶液劑中左氧的含量分別可降低10%和15%,導致療效降低。因此,無論是注射劑還是外用制劑都應避光保存,使用時也應注意避光操作。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