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3-09-23 23:07:27 熱度:803
本報記者 衣曉峰
中風常見于中老年人,多數(shù)患者遺留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言語笨拙、認知障礙、吞咽困難、感覺異常等問題,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給病人和家屬帶來痛苦。
對此,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康復二科主任滕秀英教授表示,及時科學的康復干預,可減輕或消除中風病人的功能障礙,有效提高生存質(zhì)量。但當前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對中風后康復治療存在種種認識誤區(qū),致使病情加重,因此走出以下誤區(qū)迫在眉睫。
重藥物治療,忽視康復
很多患者康復意識不強,認為打針吃藥就能恢復,事實并非如此。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可穩(wěn)定病情,但沒有什么藥物能對中風后康復起直接作用,康復手段是中風后遺癥最有效的醫(yī)治方法。中風后的各種功能障礙,如肢體癱瘓、吞咽困難、認知障礙、感覺異常、二便失禁等均需相應的康復對策,若不進行康復干預,其各種功能障礙非但無法恢復,反而還會出現(xiàn)肌肉萎縮、骨質(zhì)疏松、肌肉及關節(jié)攣縮、體位性低血壓、心肺功能減退,甚至帶來終身殘疾。
急性期不宜康復治療
不少中風病人及其家屬認為,康復治療要從神經(jīng)內(nèi)科出院后開始,對急性期康復重視不夠或知之甚少。實際上,中風康復越早進行,患者的恢復情況就會越好。中風病人功能的恢復在發(fā)病后數(shù)天開始,1個月內(nèi)為急性期,也是康復的黃金期,3個月內(nèi)為恢復最佳時期。急性期積極地投入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運動功能,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若1個月后才開始康復治療,效果會降低,若1年后開始,恢復的速度和康復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短期康復無效,不再堅持
患者和家屬盼望早日康復,在短時間內(nèi)未看到顯著的療效時,就認為康復沒有效果,因而失去信心而終止治療。其實,中風后康復是個緩慢的過程,至少要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顯著恢復。發(fā)病1~3個月內(nèi)為恢復最佳期,6個月后肢體的恢復相對減慢,但語言、認知等功能在2年內(nèi)仍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對發(fā)病超過半年乃至1年以上仍不能完全恢復的,針灸、推拿、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后自理能力仍可提高。
重肢體活動,輕視其他
中風患者大多會遺留肢體活動障礙,人們往往關注于此而忽視其他問題,如心理、語言、感覺等。中風患者遺留多種障礙,精神打擊很大,可能出現(xiàn)多種心理問題,輕者影響康復效果,重者危及生命。關注這個群體的心理問題,對應心理疏導,對整體康復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病人想說說不出來或不能聽懂別人所說的話,這種語言障礙十分影響交流,需要采取相應的語言訓練;對于發(fā)病后遺留有肢體麻木或燒灼樣、針刺樣感覺的患者,缺少正常的感覺功能,會阻礙其運動功能的恢復,可采用針灸、按摩等手法,促進感覺恢復。
訓練強度越大越好
許多家屬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復,積極幫助其進行康復訓練。但訓練太過或不當,無法達到平衡與和諧,不僅不能早日康復,還會帶給病人更大的痛苦,拖延康復。需要提醒的是,在患病早期,患者肌肉松弛,被動活動關節(jié)過度或時間過長易而造成關節(jié)周圍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損傷,形成慢性炎癥和粘連,甚至引起關節(jié)脫位和骨折,從而“雪上加霜”。同時,有些病人家屬盲目訓練,如一味訓練上肢的拉力、過早練習行走等,誘發(fā)或加重了肌肉的痙攣,造成肩下垂、劃圈步態(tài)等,使整個恢復過程停滯,嚴重影響正常運動功能的恢復。
重治療過程,忽視護理
對中風病人,正確的護理很重要。人們經(jīng)常能見到肢體擺放不到位、不能按時翻身扣背、喂食不當?shù)葐栴}。良好的肢位擺放可預防和緩解痙攣、保護肢體關節(jié),若放置有誤,患者處于不良體位,可造成關節(jié)僵硬。對于長期臥床者,按時翻身扣背至關重要,護理不當會產(chǎn)生褥瘡和肺感染,不利于康復。飲水嗆咳者進食宜緩慢,防止出現(xiàn)誤吸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滕秀英表示,中風后康復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患方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好的療效。走出認識誤區(qū),按照恢復規(guī)律循序漸進,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您是不是忘了說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