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時間:2013-09-18 12:05:19 熱度:920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王玉璽
溫涼有別廢性存用
“風藥”最早見于金代張元素的《醫(yī)學啟源》一書。他在“用藥備旨篇”中,根據(jù)藥物氣味厚薄、陰陽升降浮沉的特性,把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等20味藥歸結為“風升生”一類。其弟子李東垣繼承衣缽,并廣泛運用于內傷、脾胃諸病的治療。如“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在論述防風時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風藥中潤劑也。”從張、李二人的論述,風藥是指發(fā)表解肌、疏風散風的藥物。隨著我們對風藥認識的逐漸加深,風藥不僅指祛除外風,還包括平熄內風、搜剔內風的熄風藥。所以,風藥是具有祛除風邪,治療各種風證的藥物。
疏風藥有溫涼之別,但溫散風邪的方劑有時亦可佐以涼散之藥,如荊防敗毒散中用薄荷;麻黃方中用浮萍;而涼散風邪的方中有時還配以溫散之品,如銀翹散方中用荊芥。此時少量用之,其溫性或寒性在方中已被大隊涼性或溫性藥監(jiān)制,專取其辛散祛風之意,故仍不失溫散或涼散之旨,此即“廢其性存之用”之意。風藥特別是溫散藥多辛燥,辛能耗氣,燥易傷陰,故不宜久服及用量過重,或于方中適當加入補氣養(yǎng)陰之品,如黃芪、沙參、生地等以防辛燥之弊。
內外風多相攜而發(fā)
臨床上應區(qū)別不同證候,因證而宜。對于外風,因勢利導,應逐邪外出,疏風解表?!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背醺型庑埃灾螛遂铒L為主;邪入于里時,可表里雙解、疏風和里;風寒外束則疏風散寒;風熱外犯則疏風清熱;風濕外侵則祛風化濕。
對于內風則應根據(jù)臟腑功能失調產(chǎn)生內風的根源論治,治病求本,標本同治。如血虛生風則養(yǎng)血祛風;血熱動風則應涼血熄風;陰虛動風則應滋陰熄風;肝風內動則應平肝熄風;血燥生風則應潤燥熄風;血瘀生風則應活血化瘀熄風。對于頑固性皮膚病,病久入絡的經(jīng)絡之風宜搜風逐邪。
但臨床中,往往內外風相混發(fā)生,外風引動內風,或外風未去內風又起,因此既要用祛風藥又要用熄風藥,只是據(jù)孰輕孰重而有用藥多少之分。
治風常須兼以理血
皮膚病早期多以外邪為主,當以祛風為重,遷延日久,纏綿不愈,恐有內風作祟,要詳查內風之根源,是血熱生風、血虛生風、陰虛陽亢生風還是血瘀生風,由內風所引起的皮損程度往往比外風要重。
古人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特別是內風所致的皮膚病應配合補血、涼血、活血等治血的方法。依據(jù)血虛、血熱、血瘀的不同,分別選用養(yǎng)血祛風、涼血熄風、活血搜風等治療方法,這也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標本緩急治則的體現(xiàn)。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