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12-11-03 16:05:59 熱度:1191
本報訊 在近日召開的第13屆亞太臨床微生物暨感染病會議上,海峽兩岸權威專家就乙肝抗病毒治療進行對話,強調了E抗原血清學轉換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王貴強教授介紹,根據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我國現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現癥患者約2000萬例。罹患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進行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最終將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化。臺灣大學醫(yī)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教授介紹,臺灣的一項對30至65歲男性慢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隨訪研究顯示,平均隨訪時間在8.5年,結果發(fā)現大三陽患者發(fā)生肝癌的幾率要比小三陽患者大6至7倍。
“大三陽”(E抗原陽性)轉變?yōu)椤靶∪枴保‥抗原陰性,E抗體陽性),即E抗原血清學轉換,這是慢乙肝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臨床節(jié)點。高嘉宏教授闡釋說,短期來說,E抗原血清學轉換是抗病毒治療的停藥指征之一,意味著乙肝病毒復制在很長時期受到抑制,病情處于靜止狀態(tài),因此,國內外慢乙肝防治指南均將E抗原血清學轉換作為抗病毒治療的終點指標之一。長期來說,E抗原血清轉換表示疾病進展停止或減緩,有望實現持續(xù)低水平的病毒復制、纖維化進程的停止或逆轉、降低肝癌肝硬化的發(fā)生。越早發(fā)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患者發(fā)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越低;血清學轉換持續(xù)時間越長,患者預后越好。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竇曉光教授介紹道,目前臨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乙肝患者所使用的核苷類似物藥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較高的血清學轉換率,其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高達25%,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并且是美國FDA批準的在國內唯一妊娠B級的核苷類似物。經抗病毒治療由“大三陽”轉“小三陽”的患者,預示著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顯著降低,預后大大改善。王承旋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