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12-10-23 08:31:24 熱度:1107
清代的丁國鈞在《荷香館瑣言》中說“養(yǎng)生有五難”,即“名利不去,一難也;喜怒不除,二難也;聲色不去,三難也;滋味不去,四難也;神慮精散,五難也?!币缘兰茵B(yǎng)生長壽的說法:“人有五臟生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笨梢娗榫w的大起大落是養(yǎng)生的大忌。而清靜無為、少私寡欲、道德修養(yǎng)是養(yǎng)生的三大良方。
清靜無為理論的鼻祖是老莊。老子在《道德經》中便主張:“為無為,則無不治”,“致虛極,守靜篤”,“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些可以被視為道家以靜制躁,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老莊體系一脈相承,《莊子——在宥篇》中說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深藏莫測);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聽不到看不到)。無視無聽,報神以靜,形將自正(形體自然健康),必靜必清,無搖女(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老子云:見(現)素抱樸,少私寡欲,講的就是人應當素純不雜,淳樸無邪,減少私心,降低嗜欲。他還說: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傷),馳騁略獵令人心發(fā)狂?!薄白锬笥诳捎棠笥谟谩!睍x代的道家學者葛洪也說:“含淳守樸,無欲無憂,全真虛器,居平味淡。”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邈也認為:“養(yǎng)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迸碜娴摹翱谀縼y心,圣人所以閉之;名利敗身,圣人所以去之”,也是相同的意思。
要有好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是修德一直是道家養(yǎng)生之道重要的修持之一,也與儒家的“仁者壽”講的是相同的道理。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以“夫養(yǎng)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災亦無由作,此養(yǎng)性之大經也”,闡述的便是性善以養(yǎng)生的道理。修身養(yǎng)性并不是什么也不干。古人云:人生樂事有四十——高臥、靜坐、嘗酒、試茶、閱書、臨帖、對畫、誦經、詠歌、鼓琴、焚香、蒔花、候月、聽雨、望云、瞻星、負暄、賞雪、看鳥、觀魚、漱泉、濯足、倚竹、撫松、遠眺、俯瞰、散步、蕩舟、游山、玩水…… 媛媛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