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2-09-17 19:07:50 熱度:1340
□ 段振離 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
第37回《秋爽齋偶結(jié)海棠社,蘅蕪院夜擬菊花題》,第38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寫了由探春發(fā)起,寶玉和眾姐妹響應(yīng),于大觀園內(nèi)建起了詩社。他們先起別號,次詠海棠,再詠菊花和螃蟹。
詩社是探春發(fā)起的,菊花詩的命題是寶釵和湘云擬就的。共有12個題目,按順序是憶菊、訪菊、種菊、對菊、供菊、詠菊、畫菊、問菊、簪菊、菊影、菊夢、殘菊。這12首菊花詩,寶玉、寶釵、探春各寫2首,黛玉、湘云各寫3首。最后的評論是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這3首都是瀟湘妃子寫的,所以該回的題目就是《林瀟湘魁奪菊花詩》。黛玉的詩之所以奪魁,是因為題目新、立意新,更在于她的詩中糅合了自己獨具魅力的思想個性、品格氣質(zhì)與身世之感。在這些詩中,黛玉將具有“千古高風(fēng)”的菊花引為知己,“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以傾訴衷腸,寄托了自己幽怨寂寞、無人可解的“滿紙”“素怨”。
曹雪芹讓黛玉的菊花詩奪魁,而在詠白海棠時讓湘云“壓倒群芳”,在“諷和螃蟹詠”時又讓寶釵名列第一,這都是他的有意安排,即讓所詠之物的“品質(zhì)”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詠物抒情,只有黛玉的身世和氣質(zhì)與菊花更為貼合。對于菊花,她比別人能更充分、更真實、更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菊花原產(chǎn)我國,又稱黃花、黃華、甘菊、藥菊等,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遠在兩千年前的周朝《禮記》上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宋朝詩人韓琦曾寫過:“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毛澤東也寫過“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更重要的還在于菊花的韻味。在深秋季節(jié),颯颯冷風(fēng)使青翠欲滴的草木相繼萎縮,菊花卻傲然挺立,競相開放,在嚴霜面前呈現(xiàn)出堅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氣節(jié),真乃“不畏風(fēng)霜向晚欺,獨開眾卉已凋時”;“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西風(fēng)”。正因為此,菊花為廣大人民深深喜愛,把它與松、竹、梅并列,稱為“四君子”。 菊花入藥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第一部藥物學(xué)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就有記載。中醫(yī)認為,菊花性涼、味甘苦,歸肺、肝二經(jīng),具有疏風(fēng)、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眩暈、目赤、心胸?zé)?、疔瘡、腫毒等癥。
菊花與桑葉、薄荷、桔梗、黃芩配伍,水煎服,可以治療風(fēng)熱外感之咳嗽、頭痛、頭暈、咽痛等癥。菊花與生地、薄荷、刺蒺藜、車前子、青葙子配伍,水煎服,可以治療風(fēng)熱癥之頭痛、眩暈等。因為菊花性涼而清散,入肝經(jīng),善清風(fēng)熱,而肝開竅于目,所以它又為眼科要藥,治療肝經(jīng)風(fēng)熱引起的眼疾。另外,市售的桑菊感冒片、杞菊地黃丸,也都含有菊花。李時珍認為,菊花“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全身上下皆有用,是群芳中的上品。菊花作枕,有明目降壓之效;菊花釀酒,有強身健骨之功;菊花泡茶,又能消暑止渴、清涼解毒、清肝明目。
在藥物學(xué)分類中,菊花歸入辛涼解表藥,還有一種野菊花,又名山菊花,則屬于清熱解毒藥,臨床應(yīng)用有區(qū)別。用野菊花配蒲公英,水煎服,同時將藥渣乘熱敷于局部,可治癰腫疔毒、丹毒惡瘡。用野菊花、黃芩、夏枯草,水煎服,可治高血壓頭痛、眩暈。用野菊花配車前草、大黃,可治熱淋、小便短赤熱痛等癥,注意孕婦忌服。
在藥用時,菊花應(yīng)在霜降前花正盛開時采收。藥用菊花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氣清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浙江的杭菊、河南的懷菊、安徽的滁菊和亳菊,皆為地道藥材。菊花的根、葉、苗也供藥用。根能治療喉疔喉癬、疔瘡;葉能治療癰疽、頭風(fēng)、目眩;苗,能清肝膽熱,能明目去翳,還可煮粥食用。
(責(zé)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