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時間:2011-04-18 00:00:00 熱度:2231
一床難求排期到年底
本想貨比三家,卻被不客氣地告知:“你還想比價就只能在內地生了?!?/p>
日前,羊城晚報記者以“想去香港產子”的名義向多家赴港產子的中介咨詢時,被明確告知內地孕婦絕對不可能約到公立醫(yī)院床位,大批原計劃在公立醫(yī)院生子的孕婦都要改去私立醫(yī)院。私立醫(yī)院本來就不寬裕的床位變得格外緊張,很多私立醫(yī)院病房排期到了年底。幾乎所有的中介都說房源信息每天都在變動,各個中介都在搶,“手快有手慢無”。
在一些中介公司的網站上,記者注意到赴港生子服務分不同等級,均承諾“一條龍”全套服務,價格不等。最低只要五六萬元,最高可達15萬元。不過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最低五六萬元是前段時間的價格,現(xiàn)在“拒收令”下了以后,房源競爭更加激烈,價格又有上調。現(xiàn)在只有剛懷孕 兩三個月的孕婦才可能約到普通產房,全套服務下來順產需要六七萬元,剖腹產需要近8萬元。如果已經懷孕4個月的孕婦基本約不到普通產房,懷孕5個月以上連貴的產房都約不到了。
對于已經懷孕8個月的“準媽媽 ”,中介表示要通過“非常渠道”才能約到床位,當然價格也不菲,有的開價12萬元,有的甚至開價15萬元!記者本想貨比三家,卻被不客氣地告知:“你還想比價就只能在內地生了,我們排期都排到12月了?!?/p>
赴港產子其實風險大
香港的出生紙不等同于香港綠卡,如果“港生寶寶 ”在年滿12歲沒有達到申領綠卡的條件,還得回來內地
緊缺的床位、飆升的價格,對準備赴港生子的內地“準媽媽”會有多大的影響?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中介公司香港代表賀小姐告訴記者,“來我們這里的客人 90%都是想生第二胎。以前是有些深圳等廣東地區(qū)的‘二奶’,想為小孩拿個名分,在內地上不了戶口啊,就只能過來香港,這是最早的一批。后來就是有錢人為了追二胎?!彼麄児据^早服務的人群多是以深圳、廣州、潮汕等廣東地區(qū)為主,主要用語是粵語,但近幾年其他省份的客人也多起來了。
家住廣州祈福新邨的嚴女士 已有一個3歲大的兒子,為了給兒子找個伴兒,她于今年2月再次懷孕,并準備赴港產子。這次政策的變化和價格的上浮并沒有讓她的決心松動。嚴女士給記者算了筆賬,如果她在廣州超生,將來肯定要被罰款,至少要十幾萬元。赴港生子的費用再漲,也比這個低,再說孩子拿了香港戶口,還可以享受12年中英雙語免費義務教育、免費的醫(yī)療服務等。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人口計生委主任張楓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稱:“中介往往會過分夸大去香港生孩子的好處,隱瞞可能存在的風險。實際上,香港的出生紙不等同于香港綠卡,如果‘港生寶寶’在年滿12歲沒有達到申領綠卡的條件,還得回來內地,那時候再想入內地戶口,要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 ,即使孩子不回國內入戶、生活,照樣按超生對待,雖可暫緩征收社會撫養(yǎng)費,但身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父母,還要被‘雙開’?!?/p>
20年后孩子前景未卜
但也有人反向思維,“越是稀缺資源越有價值,孩子將來的福利可能更有保障?!?/p>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部分內地“準媽媽”赴港生子,主要是看中香港的福利,想給孩子一個美好未來,這次政策變動對這部分人有較大的沖擊,讓他們陷于糾結中。
2007年,特區(qū)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父母均為內地居民的嬰兒中,只有約9%的父母表示子女會留在香港,其余91%打算把子女帶回內地。他們讓孩子生在香港,是考慮可以低分就讀國內清華 、北大等名校,也可以選擇就讀香港大學,還可以直接考美國的大學,孩子將來移民其他國家也更容易。
但事情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國家有關部門明確表示,內地孕婦在港分娩的嬰兒,不能擁有“雙重戶籍”。如果獲得香港居民身份,則不能再擁有內地戶口及享有相關福利待遇。孩子不能享受內地義務教育,必須交不菲的借讀費或者就讀收費較昂貴的民辦學校。
廣州市民黃女士說:“我姐姐是2002年去香港產子的,那時全部費用約8萬元,當時以為沒有后顧之憂,但是現(xiàn)在侄子上學,因為沒有本地戶口只能讀私立小學,每個學期都要好幾萬元,現(xiàn)在港穗兩地差距已經越來越小,十年后的事情誰知道?!?/p>
有的父母考慮得更深遠:按照內地的發(fā)展狀況,20年后,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必然有大幅度的提升;費了半天勁,發(fā)現(xiàn)還不如待在內地,豈不冤枉?再者赴港的內地寶寶井噴,人口迅速增加難免會導致香港未來福利保障的縮水。另外如果孩子回到內地,可能心理上會有優(yōu)越感,而面對他們不熟悉的香港文化,內心又會產生落差,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建立,甚至會受到歧視。
但也有人反向思維,“越是稀缺資源越有價值,孩子將來的福利可能更有保障?!?/p>
形成利潤龐大的產業(yè)鏈
2008年,內地夫婦赴港產子數(shù)目是25000多名,若其中一半由中介包辦,那么按照平均每人15000元港幣的價格,就制造了1.8億的行業(yè)收入
一直飽受人口超低出生率困擾的香港,去年出生兒高達8.8萬人,但這其中超過3萬左右新生兒 的父母均為內地身份,這個數(shù)字與10年前的620人相比,增加了近52倍,增幅驚人。
赴港生子,一開始是香港某些家庭接待內地親戚朋友,這幾年漸漸發(fā)展成利潤龐大的產業(yè)鏈。香港人對赴港內地產婦 的態(tài)度,有人用“又愛又恨”來形容。香港產婦認為內地產婦擠占了她們的醫(yī)療資源,使她們享受的醫(yī)療服務大幅縮水,未來更可能搶奪本地人的房屋、福利、就業(yè)機會。
內地產婦給香港公立醫(yī)院帶來不少收入,創(chuàng)造不少就業(yè)機會,但也給醫(yī)務人員帶來人手不足、工時過長、壓力過大等問題。私家醫(yī)院產科收入的盈余甚至還可以用于支持其他??频陌l(fā)展,不過超負荷的運作,勢必對醫(yī)療服務造成不良影響。
眼下,內地孕婦給香港經濟帶來的收益卻是絕對不容小看的,除了醫(yī)療機構的收益外,還拉動了酒店、飲食、運輸業(yè)的需求。記者在網上輸入“赴港產子”,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鏈接超過百萬,其中多數(shù)都是一些中介公司的廣告鏈接。這里面有一些是“黑中介”,從內地招徠到客人以后,轉到香港中介的組織,再由這些組織轉手把客人 “賣”給一些便宜的酒店、包車公司、沒有信譽的醫(yī)療機構等。但更多的是在深港 兩地從事實質服務的機構,除了業(yè)務和行政人員之外,還需要有住房、汽車等配套資源,以及醫(yī)療專業(yè)人士提供實時服務。
曾經有學者作過比較保守的假設性統(tǒng)計:2008年,內地夫婦赴港產子的數(shù)目是25000多名,若其中一半是由中介包辦,那么按照平均每人15000元港幣的市場價格,就制造了1.8億的行業(yè)收入。
可從長遠來看,如果內地孕婦保持滾滾涌入的浪潮,很有可能會為將來埋下更多隱憂,比如將來香港的醫(yī)療機構、教育能承受得了這么多新增的香港人嗎?從香港政府時松時緊的政策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矛盾和糾結,未來的變數(shù)也更不可預期。 (記者 陳輝 實習生 何嘉嘉)
鏈接
回放:
政策風云變幻
【事緣】
一對大陸夫婦于1997年9月持雙程證到香港,并逾期居留,期間生下男童莊豐源 ,后遭入境處發(fā)現(xiàn)遣返。不過,在2001年7月,香港終審法院根據(jù)《基本法 》第24條指出:大陸人到港產子,即使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孩子仍享有香港永久 居民身份。這從法律層面讓港生兒的身份得到認同,自此為內地孕婦赴港產子打開門閘。
【助長】
2003年港澳自由行,更是從心理和地理上,為赴港生子的內地夫婦打開了一扇大門。從2001年620人到2008年25000人,40倍的增長速度,新生代香港寶寶也因此成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力。
【漲價】
2007年2月1日,特區(qū)政府推出了“產科服務中央預約制度”。所有孕婦包括赴港產子的內地孕婦,必須事先與醫(yī)院預約并接受產前檢查。
【凍結】
2009年10月8日,香港醫(yī)院管理局宣布:從11月起,所有公立醫(yī)院今年剩余時間凍結非本地孕婦預約服務,以保留足夠名額應對香港孕婦分娩。
【重開】
2010年1月1日,香港醫(yī)管局宣布,重新開放非本地孕婦預約服務。當月內地孕婦就在香港公立醫(yī)院產下了850名嬰兒,超出2001年全年數(shù)字。
【設限】
2011年4月初,香港醫(yī)管局宣布從4月9日開始,香港公立醫(yī)院不再接受內地孕婦的預約,直至今年年底。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