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15-07-10 20:21:36 熱度:791
又有一名年輕人猝死,又是一個家庭的悲劇。7月8日凌晨,中日醫(yī)院ICU年輕醫(yī)生宋韓明,在工作的病區(qū)被發(fā)現(xiàn)呼吸心跳停止,年僅31歲。據(jù)同事推測,其猝死原因在于工作強度太大,宋韓明所在的科室需要經(jīng)常搶救病人,工作強度在所有科室中處于前列。(《新京報》7月9日)
報道還提及,宋韓明是家中獨子,父母都在河南老家,他一個人在北京打拼多年,還沒有結(jié)婚,平時也很少回老家。他大把的時間都泡在醫(yī)院里,常常連夜工作。
其實,通過像宋韓明這樣隱身的“拼命三郎”,可以勾勒出這樣的群像:他們的家庭條件一般,外貌并不出眾,也不善言辭,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并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做事非常認真,娛樂活動不多,下班之后依然泡在單位工作——吃苦耐勞的習慣,讓他們的單位領(lǐng)導非常滿意。不過,他們也是單位里最累的人。
為何這群年輕人如此拼命工作?
原因很簡單,缺錢!他們所在城市生活的壓力實在太大,即便住房與人合租,每個月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即便再節(jié)儉,交通費和伙食費都是一筆固定的開銷。于是,他們就選擇大多數(shù)事件在生活成本最低的地方——單位——活動。有一個“北漂”就說起,自己在單位可以吃食堂,累了就上網(wǎng)放松,不需要花多少錢。他們最大限度地拒絕娛樂活動,拒絕人情往來,而工作正好是他們逃避這些壓力的借口。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單位交際網(wǎng)絡(luò)中的“邊緣人”,同事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些“拼命三郎”就像許三多一樣,看似有些倔強,但他們都有一顆渴望“逆襲”的心。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中找到不錯的工作,由于家不在這里,他們能獲得的社會支持并不多。這些年輕人通過考試脫穎而出,他們的競爭意識往往非常強,即使進入工作崗位,也大多有“完美主義”情結(jié),在工作中不斷地自我加壓,希望通過努力工作,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最終在大城市扎下根來。
上述這一切都應該被理解。畢竟,年輕人剛踏入社會,按照“社會資本”理論,他們沒錢、沒人脈、沒地位,除了通過工作來改變命運外,實在別無他途。但是,他們以單位為家整天泡在工作上,給他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風險,長期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也讓他們逐漸異化。長期壓抑自己,難免給他們帶來心理負擔,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表現(xiàn)之一就是有的年輕人越來越古怪。單位的領(lǐng)導別總是給“拼命三郎”加壓,不妨更溫情脈脈一些,從領(lǐng)導的角色轉(zhuǎn)變?yōu)閹煾福嘟o年輕人一些人生指導,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最大限度地緩解他們的焦慮?;蛟S有一天,當他們不再與自己較勁,不再在人群中“隱身”,能成為融入單位且保持快樂的“拼命三郎”時,他們終將成為人生贏家。(章正)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