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4-06-04 12:42:59 熱度:1031
□ 張 旭
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地骨皮甘、寒,歸肺、肝、腎經,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主要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熱消渴等,是臨床常用中藥材。
地骨皮的生長環(huán)節(jié)較為特殊,作為枸杞的根莖,地骨皮的資源儲量不小,但刨根毀樹遠不及枸杞果實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導致地骨皮產出主要來源于野生的枸杞植株,少部分來源于家種枸杞的老弱植株。
另外,在加工方面,地骨皮加工需要新鮮的枸杞根莖,以便于剝皮和分離根莖中的木芯。在日常生產中,由于野生資源分布較散,很少集中加工,一般為農戶在日常勞作中隨見隨采,洗凈剝皮后直接晾曬。家種地骨皮可以集中采挖加工,但產量少。
根據中藥材天地網大數據中心統(tǒng)計數據,陜西是我國地骨皮最大產區(qū),其年產量占全國年總產量的28%;其次為山西運城和甘肅天水,其產量分別占全國年總產量的20%和18%;緊隨其后的為河北巨鹿、河南三門峽、寧夏吳忠和固原,其產量分別占全國年總產量的11%、8%和6%。
2008年至今,地骨皮(野生紅統(tǒng),較廣)亳州市場價格由11.5元逐漸上升至38元,這是因為地骨皮產量逐年減少,供需缺口不斷拉大,致使價格漲勢強硬,上升至目前的38元。
據中藥材天地網大數據中心調查,我國地骨皮年需求量長時間維持在330噸左右,而2008年時地骨皮年產量還在350噸上下,至2013年其年產量已逐漸降至220噸左右,減幅達37%左右。
三大因素導致地骨皮年產量逐年下降:
一是野生資源日漸減少。近年來,野生枸杞資源因無序采挖遭到嚴重破壞,資源的恢復亦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這一因素直接導致地骨皮產量持續(xù)下滑,農戶采挖難度日漸增加,收益難以保證,采挖加工積極性受挫,產量受影響下降。
二是人工成本提高。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力成本逐漸上升。農村多數青壯年勞動力更愿意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均是老弱婦孺,采挖地骨皮可用人工減少,導致地骨皮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時也造成地骨皮減產。
三是枸杞子行情上漲。地骨皮加工晾曬后產出較少,且受枸杞生長年限制,不能像枸杞子那樣每年均帶來收益。對比之下,采收枸杞子的收益遠大于采挖地骨皮。目前枸杞子行情較好,地骨皮采挖量更加有限,主要產出依靠野生資源供給,進一步加深了對野生枸杞資源的破壞,產量上升實屬不易。
此外,近年西部地區(qū)退耕還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使得地區(qū)可采挖資源進一步減少。主產地骨皮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區(qū)均為傳統(tǒng)農業(yè)大省,種植糧棉產量極大,在國家農業(yè)保護政策影響下,種糧帶來的收益更加穩(wěn)定,也對地骨皮的采挖、加工和產出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地骨皮野生資源越來越少,行情持續(xù)走高也是合理現象。若價格大幅上升,則該品也有家種貨源補充,加之其年用量并不是很大,預計其后市仍然以平穩(wěn)運行為主。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14
2025-05-06
2025-04-22
2025-04-15
2025-04-04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