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時間:2013-08-29 14:06:44 熱度:1071
吳 帥(醫(yī)生)
“掛號等了25分鐘,候診等了128分鐘,就診時間卻不足5分鐘?!痹诤D鲜⌒l(wèi)生廳組織的“就診體驗、把脈診斷”活動中,不少干部表示體會了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8月25日《京華時報》)
就診時間太短,這個問題向來被漠視。就診質量不高,意味著你投入了那么多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這種遭遇并不是偶然。無論你是在大醫(yī)院還是在小醫(yī)院就醫(yī),在多數時候,就診時間3分鐘~5分鐘是常態(tài)。前不久,廣東衛(wèi)生官員的體驗也正是3分鐘。
對一次就診而言,要完成問診、查體、書寫病歷、開出檢查處方、交代醫(yī)囑和健康宣教等一系列常規(guī)程序,短短5分鐘時間并不夠。美國醫(yī)生花在給病人看病上的平均時間是21分鐘。真要確保門診基本的就醫(yī)質量,15分鐘到30分鐘應該才是比較理想的。
最常見的就醫(yī)場景是,病人沒說幾句話,醫(yī)生已經飛快地開好處方?!敖诲X去,在X樓,下一個?!痹\斷是什么?病因?依據是什么?有哪些治療方案?什么才是最好的選擇?在這些至關重要的信息上,醫(yī)生不愿意多說,看起來病人也無法多問。醫(yī)生的邏輯是,我說你聽。病人的邏輯是,你決定,我不管、不參與,但務必要保證病治好,否則“我會很生氣”。
這種缺乏溝通交流,不讓病人參與到治療決定過程中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有研究者認為,現在的醫(yī)生應該更加注重讓病人參與有關臨床治療和照顧的決定。這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向病人解釋病情和治療決定,尋求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們該怎么做。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18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