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2-10-17 14:21:11 熱度:857
□ 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街中醫(yī)門診部
瘙癢癥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皮損的皮膚病。多與氣候、工作環(huán)境、藥物、飲食有關;局限性瘙癢與局部摩擦刺激,細菌、真菌及寄生蟲感染有關;全身性瘙癢可與糖尿病、肝膽疾病、尿毒癥等某些疾病有關;老年性瘙癢多由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干燥引起。中醫(yī)認為濕熱蘊阻肌膚,風熱血熱不能宣泄,或血虛肝旺,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可致本病。筆者幾年來對瘙癢癥患者分以下三型辨治,均獲滿意效果。
濕熱下注型 皮膚瘙癢發(fā)于腰部以下,多為局部瘙癢,以陰囊、女陰及肛門周圍多見,抓后有滲液,女性伴白帶增多,口苦,胸脅悶脹,小便短赤,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處方:生地、地膚子各15克,車前子、澤瀉、梔子、黃芩、龍膽草各10克,柴胡、木通、生甘草各6克。
風熱血熱型 以年輕人多見,皮膚劇癢,遇熱更甚,皮膚抓破后呈條狀血痂,伴口干、心煩、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處方:生石膏25克,生地、白芍、胡麻仁各12克,牛蒡子、當歸、知母、苦參、荊芥、防風各10克,生甘草、木通、蒼術、蟬蛻各6克。心煩者,加梔子10克;便秘者,加大黃(后下)10克。
血虛肝旺型 以老年人多見,病程較久,常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皮膚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面色萎黃無華,伴頭暈目弦、失眠。舌質紅,苔薄,脈細數(shù)或弦數(shù)。處方:何首烏20克,黃芪、白芍各15克,白蒺藜、生地、荊芥、防風、當歸各10克,甘草6克。劇癢難忍者,加烏梢蛇、白僵蠶各10克;失眠、煩躁者,加龍骨、珍珠母各20克;女性沖任不調者,加鹿角膠、仙茅、淫羊藿、黃柏、知母各10克。
以上處方均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早、中、晚分服?;颊咭墒臭~蝦、海鮮及辛辣食物,避免過度撓抓、熱水燙洗。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您是不是忘了說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