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時報 時間:2011-05-06 16:51:00 熱度:2789
穩(wěn)住心 管住嘴 勤動腿
背景: 心臟健康不健康,心血管病專家最有發(fā)言權(quán),但如何擁有健康的心,似乎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事。衛(wèi)生部健康教育專家、北京天壇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劉玄重教授,日前在“能源、環(huán)境與健康(伊春)論壇”期間,以“健康生活方式”為題,袒露了作為心血管病專家的健康“心”聲。
精彩語錄
1、多吃“神造”的食物,少吃人造的食品,慎吃轉(zhuǎn)基因食品。要吃“彩虹食物”,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有白和黑。
2、食品一成“精”,肯定不是好東西。比如味精,加熱到150度到200度后會致癌;雞精,跟雞毫無關(guān)系,就是味精加咸鹽;瘦肉精,吃了會引起心律失常。
3、最差的奶源用來做冰激凌,最好的奶,被用來做酸奶。
4、癌的寫法,就是一口污染了的空氣,一口不清潔的飲水,一口有問題的食物,當這三口東西堆積成山時,就成了“癌”。
5、人的衰老與抗衰老一輩子都在拉鋸,你進我退,此消彼長,保持當下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抗衰老。
6、從唐三藏中體味人生真經(jīng),白龍馬——心猿意馬,不斤斤計較;孫悟空——空字是人生的第一境界;豬悟能——做些該做的實事,一個人應(yīng)該具備為社會貢獻的能力;沙悟凈——心凈能夠防百病。觀——善于觀察生活注意學(xué)習積累;世——明白世道人際待人充滿真情;音——濾雜音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菩薩——有菩薩心滿腔熱情關(guān)愛眾生。
7、不要說“十分快樂”,任何事情都做不到十分。快樂只要八分,留兩分,該生氣,該發(fā)怒,該發(fā)愁,該憂慮,該傷心。
8、健康生活的四個境界:無知無為:生于無知,死于無知,自認命;有知難為:透支健康,我以青春,賭半生;有知不為:人性弱點,知易信難,行更難;有知有為:行動起來,健康長壽,不是夢。
9、人若有一百歲的境界,八十歲的襟懷,六十歲的智慧,四十歲的意志,二十歲的激情,兩三歲的童心,就太好了,如果再加上六十歲的人, 四十歲的心臟,那你就更棒。
10、請多使用大拇指來鼓勵別人激勵自己;拇指經(jīng)常上翹,鼓勵效應(yīng)奇妙;食指盡量少伸,是對別人指教;中指自然彎曲,對人才有禮貌;環(huán)指戴上鉆戒,想把愛人套牢;小指偶爾有用,可把耳朵掏掏。
11、如果微笑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成為“職業(yè)面具”必然壓抑其他情緒,當人不想笑又不得不笑時,心理壓力將明顯增加,進而導(dǎo)致引發(fā)心身疾病的危險。
12、年輕時的率性生活,代價是晚年的折磨。平時沒有時間去醫(yī)院檢查,可總有一天,別人可能就把你送到醫(yī)院。
許多事情都可以重來,而惟獨對生命和健康沒有第二次——失敗不是成功之母,人生之路是無法返回的單程之旅 ,我們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專家介紹: 劉玄重,衛(wèi)生部健康教育專家、北京天壇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
擅長治療: 心血管疾病及介入治療。
硬漢短命,經(jīng)常去醫(yī)院的人反而長壽
癌,一個病字頭,下面三個口是巖石的意思。在醫(yī)生看來,三個口,第一個口是一口污染了的空氣,第二個口是不清潔的飲水,第三個口是有問題的食物。惡性腫瘤的形成,是一個比較慢長的癌變,等這些不干凈的“三口”東西堆積成山時,不就成癌了嗎?
80年代初,給病人安一個起搏器一兩萬,我們開玩笑說,你已經(jīng)是萬元戶了?,F(xiàn)在如果是冠心病,放幾個心臟支架,十幾萬, 相當于開進去一輛桑塔納。有的病人,惡性腫瘤,治了很多年,正如昨天健康時報總編在講座中講到的,一個病人花了200多萬還是去世了。200萬,能辦多少事呵。
我們辛辛苦苦把生產(chǎn)力搞上去了,老百姓生活好了,卻因一場大病,生活水平又回到解放前。
很多病就好像海洋上的冰山,露出來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山頭,其實在水下都連在一起,醫(yī)學(xué)上叫代謝綜合征。
因此我們就不妨沿著人類發(fā)展足跡去追溯。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腰酸背疼,為什么?因為脊椎生理結(jié)構(gòu)決定了不能整天趴在桌子上打電腦,而是要像祖先那樣,雖然不用像猴子那樣上竄下跳,但每天都要做各種活動。
我們顯然不適應(yīng)社會的變化。很多青年人認為自己離危險還遠著呢,但是北京去“八寶山”的30%是中青年人。有許多人,平常沒時間去醫(yī)院,總有一天,別人會把您送到醫(yī)院。世界各國都是硬漢短命,而平常對自己的身體關(guān)注,經(jīng)常去醫(yī)院的人往往會長壽。
年輕時的率性生活,代價是晚年的折磨。
過富裕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您對富裕生活做好準備了嗎?全世界有一個規(guī)律,貧窮地區(qū)的人,心腦血管病發(fā)病率不高,因為艱苦勞作,連取水都要往返走20公里;富裕地區(qū)的人,比如美國的中產(chǎn)階級,由于良好的健康管理,他們的心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減少了一半。
最危險的地區(qū),是發(fā)展中國家,以前貧窮,近期富裕起來了,就像我們中國人,這些人群是高危人群。我們的生活就像過山車一樣,物質(zhì)水平提高得太快了,但是身體的代謝跟不上,不留神就肥胖了;一測,血壓就高了;抽血,膽固醇、血脂就紊亂了,血糖就上來了。
我們把人群大致可分成這幾類,一些人無知無畏 ,生于無知,死于無知,一場大病,甚至連縣醫(yī)院都沒住進去就死掉了,怎么死的,不知道。
大部分的人是有知難為。大家都有健康的意識,也有許多健康的知識,但做起來卻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年輕人就是這種情況,透支健康,我以青春賭半生,最后卻把一生的健康都搭進去。
還有有知不為。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知易信難,行更難。比如我知道抽煙有害,但真的相信害處這么大嗎?不信,所以對戒煙就無所謂。就像馬克思說的,戒煙有什么難,我都戒了一千次了。
所以,我們只有做到有知有為,行動起來,健康長壽就不是夢。
現(xiàn)在富裕起來的人,瘋狂養(yǎng)生,大家都想抗衰老。皮膚松了,頭發(fā)脫了,肚子大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動脈硬了,腿腳軟了,脾氣急了,反應(yīng)慢了,體力弱了,心智鈍了,血壓高了,血脂亂了,食欲差了,排便難了。人一老,這些問題都會慢慢出現(xiàn)。
很多人,特別是富裕起來的人,不惜重金,拉皮啊,磨面啊,讓皮膚光潔緊繃;肚子胖,就去抽個脂。這樣就能重返青春了嗎?
什么才是正確的抗衰老?其實,衰老和抗衰老,一輩子都在拉鋸,你進我退,此消彼長。真正的抗衰老,應(yīng)該從每個年齡階段開始,保持當下的最佳狀態(tài)。你今天把煙戒了,少喝一點酒,少吃一點雞鴨魚肉,不就是抗衰老么?
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
《黃帝內(nèi)經(jīng)》有“三有理論”,中醫(yī)養(yǎng)生的基本核心: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勞逸有度。千百年來,這絕對是真理。
構(gòu)筑健康三角,穩(wěn)住心,管住嘴,勤動腿,構(gòu)健康,鐵三角,不可摧。做好了這三點,慢性病的病死率會大大減小。
我們健康教育是不是就是告訴大家,少油少鹽,少吃雞鴨魚肉,飲食回到舊社會,活得像楊白勞一樣,但這是我們追求的生活嗎?但飲食除了溫飽外,還要獲得愉悅,這就像中國人的飯局、酒局不單單是吃喝一樣。
所以,健康教育應(yīng)該要尋找一個恰當?shù)钠胶恻c,我們既要享受生活,又不要把身體吃壞。
壽命是從嘴巴省出來的,但沒必要按照膳食寶塔那樣去吃,每天吃多少克,多少卡路里,只要總體保持平衡就好。
食品一成“精”就不是好東西
我們都知道要吃紅橙黃綠藍靛紫,現(xiàn)在要吃“彩虹食物”,還有白和黑。白,就是牛奶、豆腐等;黑,就是黑五類。
我們還要多吃神造的食物,少吃人造的食品。什么是神造的?就是大自然賜予的。人造的就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這種東西大自然本來沒有,人硬把它造出來。
比如轉(zhuǎn)基因食品,美國人原來也認為,轉(zhuǎn)基因食品廉價、高產(chǎn),解決人們的饑餓問題。但是2009年得出了結(jié)論,醫(yī)生勸告自己的每一個病人,不要吃轉(zhuǎn)基因食物。美國規(guī)定,食品要注明是有機的還是轉(zhuǎn)基因的,其中轉(zhuǎn)基因食品的編號是4字打頭。
再比如,健康時報的很多文章里經(jīng)常提到反式脂肪酸。順式脂肪是自然界的,反式脂肪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吃到人體內(nèi),會導(dǎo)致動脈硬化,還會導(dǎo)致我們的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受損等。
哪里有反式脂肪呢?酥皮點心,吃著香香的、酥酥的那一層就是反式脂肪。炸雞腿、炸雞翅、漢堡包、冰激凌等也都是反式脂肪藏身地。另外,你們知道嗎,最差的奶源,是用來做冰激凌,最好的奶用來做酸奶,因為奶里面有一點點抗生素殘留,乳酸菌就不能發(fā)酵。
我個人認為,食品一成“精”,就不是好東西。比如說糖精,煤焦油提取出來的,現(xiàn)在大家都不吃糖精了。味精,加熱到150度后會變成致癌物,在歐美國家基本不用。雞精,袋子上畫上一只老母雞,其實它和雞毫無關(guān)系,就是味精加咸鹽。
健康的飲食還要注意烹調(diào)的方法。我認為,東北人對最全國的最大貢獻,不是出了趙本山,而是一道東北亂燉。各種菜、肉,一鍋燉,100度多一點,非常好的吃法。
快吃吃出危險,慢吃吃出安全
有人問,你們這些搞健康的,整天說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那我們吃什么?總不能等食品問題都解決了才動筷子吧?
的確有一些客觀上我們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我們自己至少要把握好最后一道防線,就是細嚼慢咽,好處無限。
很多壽星都是瘦瘦的,他們共同的飲食習慣都是細嚼慢咽。而如果我們稀里糊涂把食物往嘴里一倒,5分鐘就把飯全倒進去,總有一天要出事。
所以說,放松心情, 浪漫地吃;放緩速度,慢慢地吃。快吃吃出危險,慢吃吃出安全。
一張苦瓜臉,可以熏黑一片天空
我個人覺得,慢不下來另一個原因是心態(tài)的問題,要做到穩(wěn)住心。祖國醫(yī)學(xué)說,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穩(wěn)住了,五臟六腑不容易得病,即使得病也容易穩(wěn)住。
情緒波動,在正常范圍內(nèi),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負性情緒,淡淡的哀愁、隱隱的心痛、適度的憤怒、理智的恐懼,只要在合理范圍內(nèi),都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適度冷靜的郁悶、焦慮、煩躁,可以放緩腳步,促進我們思考,總比一帆風順,突然栽個大跟頭要好。
再比如說,哀愁,鄉(xiāng)愁,離愁,本身就是對故土親人的掛牽、想念,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那首《鄉(xiāng)愁》的小詩,膾炙人口,最后一句就是“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種情緒非常有益于健康。
反過來,如果人從早樂到晚,吃飽了飯就卡拉OK去,妻兒老小全忘,這人肯定不健康了。
適度的憤怒,非常好,是一種情緒,憤怒是一種能量,你這個人不會怒,早晚要憋出問題了。當然不要隨時發(fā)脾氣,要注意時間、場合、對象。
適度的恐懼,也是好的。我們起碼要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大自然和諧,原來我們總是斗爭哲學(xué),與天奮斗,其樂無窮。有人改了一下,叫與天奮斗,其樂無,最后結(jié)果是窮。
我們不健康的心理,有污染性,一張苦瓜臉,可以熏黑一片天空,一個家里老爺子從早皺著眉,全家人都沒法過。所以,我們要塑造陽光心態(tài),心理動態(tài)平衡。
我覺得心理絕對不平衡是“瘋子”,一天到晚覺得領(lǐng)導(dǎo)不對,同事不對,鄰居不對,這種人該去精神病院了。
絕對平衡的人是“傻子”,從早樂到晚,做不到,也不可能。
我們正常的人,應(yīng)該在兩者之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避免長時間地陷入強烈的復(fù)性情緒之中。
有人說不要去攀比。這對嗎?你不跟人比,人家要跟你比。以前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的說法,現(xiàn)在應(yīng)該改成“人比人得活著,貨比貨得留著。”
欲望只有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去滿足它,才能緩解它。古往今來,凡成就大事者,都有強烈的欲望,欲望有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以及審美熱情等正面效應(yīng),有欲望,用在事業(yè)上會是成功的動力,用在享樂上是陷阱,因為欲壑難填。
淡泊名利。其實名利本身是件好東西,人活著如果不為名利所累,可能要為生計所累,大多數(shù)人愛名利,就是為了擺脫尋常生活的煩惱,試想從小就淡泊名利的人,他這輩子干什么事能有動力?況且許多時候個人的名是和集體乃至國家民族連在一起的。合理所得,適度擁有,知止長樂。
既要酸葡萄心理,又要甜檸檬心理
我覺得,我們需要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酸葡萄,就是伊索寓言里的狐貍,夠不到的葡萄就是酸的,不值得吃,就是珍惜自己有的。我有的東西,哪怕是檸檬也是甜的。心理學(xué)的問題,說起來好像很復(fù)雜,但想明白了,其實很簡單。
再說到快樂,我們常形容是“十分快樂”,其實,只要八分快樂就是最佳心態(tài)了,留兩分,該生氣,該發(fā)怒,都可以。至于“十分”快樂,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到十分的。
一個人如果有一百歲的境界,八十歲的襟懷,六十歲的智慧,四十歲的意志,二十歲的激情,兩三歲的童心, 就太好了;如果再加上六十歲的人, 四十歲的心臟,那你就更棒了。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07
2025-02-20
2025-01-10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