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12-09-25 08:50:24 熱度:2238
法官指出 無批號銷售保健品10倍賠償
隨著人們對健康、養(yǎng)生的需求越來越高,保健品市場越來越火,涉及保健品買賣的合同官司也逐年增多。日前東城法院的法官對涉及保健品買賣的合同案件進行了調研,發(fā)現(xiàn)保健品市場主要存在未獲批號擅自銷售、添加藥物、夸大宣傳、銷售行為不當4類違規(guī)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法官對消費者的維權提出了相關的建議與提示。
無批號銷售
申先生在北京某超市花費570元購買了3盒蜂膠軟膠囊,服用后感到頭痛乏力。他仔細查看,這才發(fā)現(xiàn)產品包裝內外既無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及標識,也沒有“QS”質量安全標識及生產許可證編號。
申先生遂將超市訴至法院,要求返還貨款并予以10倍的賠償。后經法院查實,支持了申先生的訴訟請求。
法官提示:依據我國《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規(guī)定: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衛(wèi)生部審查確認。衛(wèi)生部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fā)給《保健食品批準證書》。
另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是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廠家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br />
在本案中,涉案產品沒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及標識,也沒有證據證明其已按有關規(guī)定辦理食品安全性評估并申報批準的手續(xù),故違反了國家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強制性規(guī)定,因此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廠家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添加藥物
王女士在某商場購買了20盒降糖輔助類保健品“消降糖”,療效相當顯著。后經朋友提醒,王女士將該保健品送至藥監(jiān)局相關部門,這才發(fā)現(xiàn)“療效顯著”的背后竟是添加了格列本脲、二甲雙胍等化學藥物成分。
王女士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場予以10倍賠償。后經法院查實,王女士的訴訟請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法官提示: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頒發(fā)的自2005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中規(guī)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br />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條對食品的成分規(guī)定為“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因而保健品不是藥品,只是一種特殊的食品,不應添加藥物成分。如保健品中違規(guī)加入藥物成分,亦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可依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獲得賠償。
夸大宣傳
李女士在孟某經營的商店購買了某品牌的治療糖尿病膠囊兩盒(另贈四盒),價值900元。該產品外包裝寫有“糖尿病患者專用型”,說明書上寫有服用此藥“六天把血糖降至正常,二十天消除糖尿病并發(fā)癥,三個月全面修復胰島功能”。李女士的家人按說明書服用后,感覺沒有任何效果。后通過電話咨詢藥監(jiān)部門得知,該產品只是普通食品,不可能有治療糖尿病的作用。
李女士遂將孟某告上了法庭,要求雙倍賠償的訴訟請求得到了法院支持。
法官提示:保證內容是否構成虛假宣傳,需要結合消費品的宣傳程度進行判斷,通常要依據一般社會常理、一般消費群體的認知能力和消費觀念認定。該案中產品說明書的宣傳內容夸大了消費品的功效,混淆了保健品與藥品的性質,嚴重誤導了原告的消費行為,致使其權益受到損害,構成虛假宣傳。
依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獲得雙倍賠償。
不正當銷售
豐先生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前一段參加了北京某醫(yī)藥公司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活動。檢查之后,豐先生就被銷售人員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里。房間里放著刺耳的音樂,幾個銷售人員同時對他進行游說,承諾如果他服用某種保健品,就能徹底根治哮喘病。在銷售人員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的游說下,老人既迷糊又恐懼,顫顫巍巍地在買賣合同上簽了字。
老人回家后,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便起訴至法院,要求醫(yī)藥公司退貨并返還貨款。經法院開庭調解,被告醫(yī)藥公司認識到自身銷售行為存在的問題,與原告達成了調解。
法官提示:按照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因此,若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利用了欺詐、脅迫等手段導致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購買保健品,則消費者有權要求撤銷合同,并應得到法院的支持。同時,消費者要注意證據的留存,防止自己主張權利時沒有了證據。本報記者 王薔
通訊員 賈愚 J178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