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2-08-27 11:55:28 熱度:1023
□ 王濱生
“拔絲山藥”、“山藥糖葫蘆”,多么誘人的名字。這些美味小吃真是讓人垂涎三尺!山藥還有一種最簡單的吃法,那就是洗凈、煮熟、剝皮、蘸糖吃。這時老人們通常會說:“多吃點,能補氣。”山藥補氣,這已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識了。
山藥之名,最早由《神農本草經》所載,被列為上品,當時叫“薯蕷”。薯蕷先后被兩次易名,才成了現在的“山藥”。
第一次易名是在唐朝皇帝唐代宗登基后。唐代宗名“李預”,為避諱,薯蕷被改為“薯藥”。到了宋代宋英宗時,因宋英宗叫“趙曙”,為再次避諱,“薯藥”又一次被修改,“薯”換成了“山”,成為“山藥”。山藥一名延續(xù)至今,而其原名“薯蕷”已經很少有人知道。
山藥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主產于豫、蘇、桂、湘等地。河南新鄉(xiāng)(古代屬懷慶)地區(qū)出產的山藥為地道藥材,故稱懷山藥。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也有山藥栽培。
山藥味甘,性平,具有益氣養(yǎng)陰,滋補脾、肺、腎的功能。
山藥最擅長的作用就是補氣,補脾、肺、腎之氣,因此,在諸多補脾、補肺、補腎的方劑中均有山藥的身影,山藥也是古今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
山藥既補脾氣又補脾陰,多用于治療脾胃虛弱之證,以及脾虛引起的婦科帶下證。由脾虛氣弱運化無力造成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可單用大劑量山藥研末內服。也可入復方,如與人參、白術、茯苓同用,代表方劑為參苓白術散。另外,山藥與神曲、雞內金、炒麥芽為伍,治療脾虛食積;與枳實、砂仁等行氣調中之品同用治氣滯者;與麥冬、石斛、玉竹等滋陰益胃之品為伍,治療胃陰不足;與海螵蛸、牡蠣、茜草同用治脾虛帶下等等。
此外,山藥還可補肺氣益肺陰,治療肺虛證,常與沙參、麥冬、五味子、玄參、貝母等益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之品同用。
山藥入腎精而益腎陰,故腎陰虛所致各證多選用之。因其藥力較弱,常與其他補腎固澀之品同用,如輔以熟地、山萸肉并配以丹皮、澤瀉、茯苓,代表方劑為六味地黃丸。
現代研究證明,山藥含皂苷、黏液質、膽堿、淀粉、Vc等成分,具有一定的營養(yǎng)作用以及助消化功能,這進一步印證了古代醫(yī)家對山藥的認識。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