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健康之窗 時間:2019-12-27 15:01:24 熱度:4598
大眾健康之窗北京12月27日訊 為了充分展示懷山藥產(chǎn)業(yè)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更好地為人們健康服務(wù),我們特邀請四大懷藥國家標準的參與者、康家“懷山堂”老字號第八代傳人、懷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康明軒為我們分享懷山藥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以此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助力健康中國。
四大懷藥國家標準的參與者、康家“懷山堂”老字號第八代傳人、懷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康明軒為我們分享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懷山藥的種植、開發(fā)、利用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圖為2019年11月14日康明軒董事長介紹懷山藥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中的重要地位。子 然/攝
主持人:山藥是中藥方劑中常用藥,由于地域差異,因此入藥的山藥藥效也有差異,目前入藥的山藥有哪些?
康明軒:目前作為藥材入藥的山藥主要有來自4個區(qū)域:分布在河南焦作市轄區(qū)的溫縣、武斷、沁陽、博愛、孟縣等地的懷山藥;主產(chǎn)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的淮山藥;主產(chǎn)廣西陸川、玉林、桂平、平南、靈山等縣的廣西淮山;主產(chǎn)廣東化州、高州、廉江、逐溪、三水、臺山等縣市的廣東淮山。
主持人:懷山藥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占據(jù)什么地位?臨床應用怎么樣?
康明軒:懷山藥味甘,藥性平和,入肺脾腎三經(jīng),具有滋補益腎、健胃化痰、補中益氣、祛冷風、鎮(zhèn)心神、安魂魄、長肌髓等功效。臨床多入復方,常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神經(jīng)衰弱等癥。生山藥常用于手足凍瘡、痰喘、尿頻等癥,是中藥方劑中常用補藥之一。歷代中醫(yī)典籍對懷山藥的價值均有記載,曾被列為皇家貢品。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鐵棍山藥具有健脾胃助消化、輔助降低血糖、增強免疫功能等多種健康營養(yǎng)價值。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滋陰、久服耳聰目明益智、延年益壽。
《名醫(yī)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贏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
《肘后百一方》:山藥半生半炒,半飲下,治噤口痢。肺為腎母,故又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
《藥性論》:山藥能補五勞七傷,去涼氣,止腰疼,鎮(zhèn)心神,補心氣不足,患者體虛贏瘦加而用之。
《食療本草》:山藥利丈夫,助陰力。
《日華子本草》:山藥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開寶本草》:味甘,溫、平,無毒。主頭面游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平,無毒。
《本草》: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
《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傷寒蘊要》:山藥,補不足,清虛熱。
《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diào)肺之功,治肺虛久咳。
《普濟方》: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劁如小豆大,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diào)下。
《本草經(jīng)疏》:薯蕷主傷中,補虛羸,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也。
《本草蒙筌》: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益氣力潤澤皮膚,長肌肉堅強筋骨。
《本草乘雅》:薯蕷入土便生,陰森肥遁,寧不強陰,且其賦形效竅,則有竅處,寧不周到,雖假故物為胎,亦屬氣化所鐘,是與六芝交相為使。
《藥性解》: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肺、腎三經(jīng)。
《藥鑒》:除寒熱邪氣,卻頭面游風風眩。
《景岳全書》: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shù),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
《本草經(jīng)讀》: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陽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shù)年,與五谷之養(yǎng)人相佐,以臻壽考。
《本草備要》:補其不足,清其虛熱,陰不足則內(nèi)熱,補陰故能清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滲濕故化痰止瀉。
《本經(jīng)逢原》:山藥入手、足太陰,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大補黃庭,治氣不足而清虛熱。
《本草崇原》:山藥氣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專精,乃補太陰脾土之藥,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
《本草經(jīng)解》:薯蕷氣溫平,秉天春升秋降之和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味甘無毒,秉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jīng)。
《本草新編》:入手足太陰二臟,亦能入脾、胃。治諸癥百損,益氣力,開心竅,益智慧,尤善止夢遺,健脾開胃,止瀉生精。
《本草分經(jīng)》:味甘性澀。補脾肺,清虛熱,化痰涎,固腸胃,澀精氣,兼能益腎強陰,而助心氣。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
《本草正義》: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
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列有薯蕷丸(山藥丸)等著名的補養(yǎng)抗衰老方劑。尤其是以懷山藥為原料制成的金匱腎氣丸,今日仍在國內(nèi)外沿用。
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懷川一帶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瘟疫。藥王孫思邈用當?shù)氐乃拇髴阉幣渲仆捞K酒,很快遏止了瘟病的流行。孫思邈號召大面積種植懷藥以防病抗病,并寫就了《千金方》。
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山藥“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記述,至使有醫(yī)家認為山藥“為尋常食之物,非治大病之藥?!苯t(yī)學家張錫純不同意此說法,認為山藥“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睆堝a純積數(shù)十年經(jīng)驗,妙用山藥救急拯危,一改傳統(tǒng)山藥的用法,使用大劑量生山藥,并常做為方中主藥,新擬單用山藥的一味薯蕷飲、薯蕷粥,治療陰虛癆熱。張氏善用山藥,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載方176首,用山藥48方。值得指出的是,1918年出版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期中,有多個醫(yī)方中注明使用“生懷山藥”,可以認為張錫純是提出和重用道地藥材“懷山藥”第一人。張氏還率先將山藥與黃芪配伍治療消渴,擬有以黃芪為主藥的“滋膵飲”,以山藥為主藥的“玉液湯”,并認為“方中以懷山藥為主,累試有效?!?br />
現(xiàn)代名醫(yī)施今墨亦善于用黃芪配伍山藥,治療糖尿病,并在所用醫(yī)方中注明使用“懷山藥”。
中國醫(yī)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號稱中藥第一方的藥方為六味地黃丸,而六味地黃丸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懷山藥和懷地黃。
1962年,國家從《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中草藥中優(yōu)選出44種作為“國藥之寶”,懷山藥等四大懷藥俱列其中。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3-10
2025-03-10
2025-03-09
2025-03-08
2025-03-06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