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8-11-28 19:33:20 熱度:896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利用周末堅持醫(yī)療扶貧七載:這位外科醫(yī)生是怎么做到的?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林苗苗
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赴貧困地區(qū)義診、7年間免費手術救治重癥患者82名、發(fā)起非公募基金會撬動社會力量關注因病致貧家庭……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主任、知名專家劉海鷹是怎么做到的?
讓小阿妹“卸下包袱”
9歲的彝族女孩冷則曲古木被村里人親切地稱為小阿妹。她看上去和同齡人沒什么不同,還有著一雙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在今年9月接受劉海鷹的手術救治之前,她由于嚴重的脊柱后凸畸形,背上就像一直背著個大包袱。小阿妹共有兄妹6人,主要靠父母養(yǎng)豬為生,治療疾病對小阿妹來說幾乎沒有可能。
在今年初夏的一次扶貧工作中,四川省越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副院長謝芳發(fā)現了小阿妹的病情。謝芳說:“9月,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醫(yī)生金朝暉和劉海鷹先后來到越西為小阿妹義診,敲定了小阿妹來京的‘挺脊之行’。那一天正好是小阿妹的9歲生日,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講的小阿妹媽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嘴里不停地說著‘卡沙沙’(謝謝)。”
不料就在出發(fā)赴京的前一天,村委會主任無奈地告訴謝芳,小阿妹的家人在去買票的途中突然反悔,爸爸怕手術失敗會讓孩子沒了。在京得知突發(fā)狀況后,劉海鷹說:“請給孩子一個機會,我們一定會聯(lián)合最好的專家為小阿妹治病?!?/span>
“第二天一大早,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和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起趕往山里的阿妹家,經過開導終于讓他們解開了心結?!敝x芳說,“小阿妹很快換好了新衣服和新鞋子,一路跑在下山路的最前面,我們都趕不上她?!?/span>
經過手術,小阿妹于1個月后挺直脊梁回家了,笑容也更加自信。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家都圍著小阿妹轉,摸摸她的背,驚嘆北京的醫(yī)生太神了,怎么就把小阿妹背上的“包袱”卸下來了呢?謝芳就用彝語給他們解答,但樸實單純的山里人還是不大明白,只一個勁兒地說“天啊,太厲害了”。
他幫患者挺直了脊梁,卻累彎了自己的腰
小阿妹只是劉海鷹和公益團隊7年來免費救治的82位貧困脊柱疾病重癥患者之一。脊柱疾病在一些邊遠地區(qū)更為高發(fā),每一個患者背后往往有一個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家庭。
劉海鷹和團隊專家、志愿者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時間深入中西部貧困地區(qū),足跡走過了15個省區(qū)市的39個貧困縣市,開展義診超過70次,接受義診的脊柱疾病患者已有5000余名。
而在這一切的背后,劉海鷹自己卻因常年勞累患有頸椎和腰椎疾病。在每臺長達數個小時的手術里,他要戴上頸托和護腰才能堅持,此外還要穿上重達十幾公斤的厚重鉛衣來抵御輻射。
很多人都說,劉海鷹幫無數患者挺直了脊梁,卻累彎了自己的腰。朋友們見到他,都勸他“歇一歇,少干點,別累壞了身體”。作為知名脊柱外科專家,常有外地醫(yī)院邀請劉海鷹去做會診手術,酬勞不菲,而劉海鷹卻選擇帶領團隊前往偏遠貧困地區(qū),走村串戶進行義診,不但沒有分文報酬,還要想方設法為重癥患者來京治療籌集資金。
由于來自企業(yè)的大額捐款不多,劉海鷹發(fā)起的基金會的很多善款都來自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治療過的患者,每筆善款背后幾乎都有故事。劉海鷹說:“很多患者在了解到我們團隊做的事后都很感動,我們的醫(yī)生不收紅包,善款讓患者對醫(yī)生的感激之情換了一種表達方式。每一筆捐款我們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開具發(fā)票,讓這份對貧困重癥患者的關愛傳遞下去?!?/span>
加快腳步,繼續(xù)前行
每年要做800余臺手術的劉海鷹是我國單刀手術量最高的脊柱外科醫(yī)生,每天數臺手術、晚上10點以后才下手術臺也是常態(tài)。長時間的站立讓他患上了腹主動脈、髂總動脈閉塞癥,嚴重影響了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此外,他每天還要吃三種降壓藥。
在超負荷的工作下,劉海鷹仍在加快腳步,繼續(xù)前行。
為了強健身體應對繁重的工作,年過半百的劉海鷹堅持每天早上六點就起來走路鍛煉。
上世紀80年代,還在河南安陽讀高中的劉海鷹看到學校附近的醫(yī)院外總有看不起病的人搭著棚子等候治療,悲憫之心促使他走上了醫(yī)學道路。劉海鷹說:“相比于大醫(yī)、名醫(yī),我覺得做一名良醫(yī)是第一位的,是醫(yī)者最根本的初衷。作為一名醫(yī)者,希望能用自己的德行和善舉幫助更多的人,身體力行拉近患者和醫(yī)生的距離。”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18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