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18-07-03 10:17:10 熱度:1363
吳丹鳳 周飛亞
在學術百家爭鳴的今天,提出不易之論是幾近艱難的。因此,能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研究體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顯得彌足珍貴?!段烈吲c人》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之作。這本書出版于1976年,被翻譯成各種文字,1998年引進中國,最近,第三個中譯版由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至今日,相似的研究不斷出現,并循著學術進步的規(guī)律,變得越來越成熟;但一個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很難被遺忘。
作者威廉·麥克尼爾是著名歷史學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被稱為歷史學科的“現代開創(chuàng)者”,與斯賓格勒、湯因比一起被譽為“20世紀對歷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讓他聲名鵲起的,是其另一本代表作《西方的興起》,而《瘟疫與人》常被看作是對《西方的興起》搭建起的歷史框架的補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滄海遺珠。不過,《瘟疫與人》在普通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更高。大概大多數讀者都有著關于傳染病的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讀來更覺有所感觸。
以往學者對歷史的書寫無外乎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你來我往、沉浮榮衰。麥克尼爾卻獨辟蹊徑,把傳染病放在了視野中心,去探討人與病菌的關系。如此“奇詭”的視角,在當時的學術界自然免不了引起一片嘩然,質疑之聲不絕于耳,出版社甚至一度拒絕出版這部著作。然而,如今,從疫病角度考察歷史與人類社會,早已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方法論——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大概要數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出版于1997年,其公眾知名度、理論的成熟度和接受度,都比《瘟疫與人》要高得多,然而,正是有了麥克尼爾的開拓,后來者才有機會站上巨人的肩膀眺望得更遠。
《瘟疫與人》從疫病緣何成為史學家的漏網之魚談起。麥克尼爾認為,歷史學家素來偏愛可預計的因素,流行病屬于不可控因素,過分強調它的作用無疑會弱化業(yè)已通行的歷史著作的說服力。另外,即使訓練有素的歷史學者也往往難逃經驗主義的窠臼,遺漏某些關鍵的細節(jié)——比如,關于普法戰(zhàn)爭中的天花肆虐。當時,兩萬法軍一蹶不振,而普魯士軍人卻因預防接種毫發(fā)無損,同樣的疾病在不同人群中暴發(fā)的后果有著天壤之別。
麥克尼爾提綱挈領的史料摘取功力與獨具匠心的理論讓人印象深刻。從第一章《狩獵者》到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他對疫病的蹤跡抽絲剝繭,重新審視了從原始社會到1700年這段時間里,大規(guī)模的傳染病如何左右人類遷徙的腳步和戰(zhàn)爭勝敗,又是如何影響了宗教和政體的更迭、民族和文化的盛衰、產業(yè)的轉型及科技的進步。書中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與以往的解釋大異其趣,比如說雅典和斯巴達的戰(zhàn)爭、阿茲特克帝國的崩潰、非洲文明的落后、大英帝國的崛起等歷史現象,麥克尼爾總能通過因果溯源,證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贊揚大放異彩的現代醫(yī)學與衛(wèi)生制度,認為許多傳染病在人類的智慧面前已成衰退之勢。人類持續(xù)攻堅,用接種牛痘的方法對抗天花,為防治霍亂發(fā)明了新的下水道系統,發(fā)現了對抗傷寒、瘧疾等疾病的治療方法。但他筆鋒忽轉,認為現代醫(yī)學并非無往不勝,急性脊髓灰質炎就是因清潔過度引發(fā)的新疾病,流行性感冒憑著多變的遺傳細節(jié)可以繞開人們注射的疫苗抗體,傳播致命病原體的生物學研究也可能釀成災難。人類仍然處于這個星球最大規(guī)模和最不尋常的生態(tài)動蕩之中,傳染病將一如既往與人類共生共存。
書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巨寄生”和“微寄生”兩個概念的提出?!熬藜纳笔侵刚鞣呋虼笮蛣游飳θ祟愓归_的戰(zhàn)斗、搶劫等活動,而“微寄生”是指細菌等各種侵害人體的致病微生物。這兩個概念令人倍感人類社會生存之多艱。好在麥克尼爾又指出,微寄生如果過分肆虐,將失去宿主難以為繼,傳染病從流行病轉變?yōu)榈胤讲』蛘呤莾和?,就是為了確保在人類中的永續(xù)寄生,不論是微寄生物還是巨寄生物,與宿主保持平衡關系才是長久之計。
麥氏在中文版前言中坦陳,因為語言的問題,對中國瘟疫史料的挖掘不夠準確,并勉勵中國的讀者做出更為細致的探討。不過,譯者在注釋中添加了大量關于中國瘟疫史料的校注以及相關延伸閱讀推薦,可以說形成了完美的補充。譯者余新忠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明清以來江南區(qū)域社會史和醫(y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在翻譯中時而對麥氏的證據校訂增補,時而援引自己的著作,功力可見一斑。事實上,史料不夠精準也許是本書最受人詬病之處。但瑕不掩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于發(fā)掘了多少歷史細節(jié)、呈現出多少歷史真相,而是開辟了新穎的世界史研究視閾。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3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