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16-05-18 07:25:36 熱度:1276
張松超
讓艾滋兒童去普通學校就讀,特別是在個人隱私極易被發(fā)現(xiàn)的熟人社會中,并不現(xiàn)實。
湖南寧鄉(xiāng)縣流沙河鎮(zhèn)高山村11歲的女孩莎莎,本應該讀小學五年級。兩年前被確診出艾滋病后,莎莎上學的想法遭到了其他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經(jīng)過一年多的拉鋸,莎莎還是失學了。(《新京報》5月17日)
像莎莎這種因患艾滋病而不能正常入學的情況,絕非個案。據(jù)專家于2012年底估算,我國當時14歲以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兒童大約有8000人,現(xiàn)在可能有所增加,或多或少都會有上學難的問題。
對于艾滋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并不缺乏相關法律的保護,從隱私權到配套的關愛措施,都有著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保證不讓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或輟學”。即便如此,仍舊有不少的“莎莎”,面臨著相似境遇。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公眾的“恐懼”。
對艾滋病的恐懼,真的只是因為人們無知嗎?并不絕對如此。新聞中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一是教育部門不斷向學生家長說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告訴他們一般不會傳染給他們的孩子,但家長們?nèi)耘f不答應,因為他們擔憂的是那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二是有知識和有認知水平的老師,在來到莎莎家上課的時候,居然也十分忐忑,連水都不喝,并有不愿意繼續(xù)教下去的念頭。
家長和老師的反應很具代表性:從個人的“理性選擇”出發(fā),哪怕傳染的可能性再低,人們也會趨利避害。公眾對艾滋病毒攜帶者的偏見,或許比外界想象的嚴重。像新聞中的老師,了解科學知識,也認為不該歧視艾滋病病毒攜帶者,但真讓自己去做就畏縮。
在此情境下,只強調(diào)保障艾滋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的權利,就有些不接地氣。因為他們的入學,要么會引發(fā)其他孩子轉學,要么會被其他孩子孤立,如此不僅讓他們不能安心地接受教育,反倒會造成更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
讓艾滋兒童順利入學,盡管需要不斷加大對艾滋病的科普力度,讓學生和家長從心理層面上真正接受,但就現(xiàn)階段來講,亦需要采取其它可行性的配套措施。
比如:加強對艾滋兒童的心理干預,首先在心靈層面予以關愛;開辦專門的學校,有針對性地為艾滋兒童提供教育服務。山西臨汾的紅絲帶學校所取得的經(jīng)驗,就很值得借鑒。雖然這樣做很無奈,但要明白,讓艾滋兒童去普通學校就讀,特別是在個人隱私極易被發(fā)現(xiàn)的熟人社會中,并不現(xiàn)實。
消除對艾滋病的偏見,保障艾滋兒童的受教育權,自然需要不懈地做好科普工作,但也不能只靠科普?,F(xiàn)階段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措施保障艾滋兒童的基本權利,讓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孩子安心地坐在教室里。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