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16-03-30 08:15:59 熱度:784
新華社倫敦3月28日電 (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yī)學》期刊網(wǎng)絡版28日發(fā)布的研究顯示,一個美國團隊通過改變小鼠腸道菌群特性來調控免疫系統(tǒng),成功降低了它們中風后腦部遭受的損傷。未來如能證明這種機制適用于人類,或許能開發(fā)出針對中風等疾病的新療法。
人體腸道內寄生著大量細菌,它們能影響體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
美國韋爾·康奈爾醫(yī)學院學者領銜的團隊利用動物模型進行的實驗顯示,腸道菌群具有調節(jié)與炎癥相關免疫細胞的作用,這些免疫細胞在小鼠出現(xiàn)中風后會從腸道轉移到腦部。
實驗中,團隊讓一部分小鼠攝入多種抗生素,另一部分則不服用任何藥物。兩周后,他們在所有小鼠身上誘發(fā)中風。結果發(fā)現(xiàn)服用抗生素的小鼠比對照組小鼠中風程度低約60%。
據(jù)研究人員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小鼠服用抗生素后,腸道菌群發(fā)生變化,打破了腸道中引起炎癥和對抗炎癥的兩種免疫細胞間的平衡,后者數(shù)量上升,最終抑制了那些引起炎癥的免疫細胞在小鼠中風后轉移到它們腦部,腦部所受損傷也因此降低。
盡管還需通過進一步研究來驗證這種機制是否存在于人類腸道內,但研究作者之一、韋爾·康奈爾醫(yī)學院學者約瑟夫·安拉特說,這項實驗展示了腦部與腸道間存在的聯(lián)系,腸道菌群能夠影響中風程度,這或許能讓研究人員重新審視預防和治療中風的方法,比如通過改變病患的飲食來改善他們腸道菌群特性。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