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5-01-26 23:03:08 熱度:996
本報記者 周蔓儀
李士懋和學生討論病案。
李士懋,1936年出生,山東黃縣北馬鎮(zhèn)人。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101中學,1962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F(xiàn)任河北中醫(yī)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兼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二、三、四、五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家藥品審評專家。1962~1979年在大慶油田總院任中醫(yī)師、主治醫(yī)師,1979年至今任教于河北中醫(yī)學院。
•他是鐵桿中醫(yī),漫漫中醫(yī)求索路,不用揚鞭自奮蹄。
•他是脈學大家,溯本求源,力倡平脈辨證,法無定法,方無定方。
•他是傳承名師,傳道有術善總結,深研經典,傳授真經,結合病案,注重臨床。
•他是謙謙君子,醫(yī)者父母心,傾心為患者,大醫(yī)精誠,以濟世為己任。
紫紅色的唐裝,鶴發(fā)童顏,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出現(xiàn)在第二屆國醫(yī)大師表彰大會上,前一天從南昌輾轉到北京,剛剛參加完登革熱和埃博拉防治座談會的他說話擲地有聲:“中醫(yī)最擅長的是急性病,中醫(yī)不是慢郎中!對于埃博拉,我們充滿信心,要求參與治療!只要祖國需要,我就去一線!”
作為脈學大家,李士懋在學術上堅持平脈辨證思辨體系,形成了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出版專著16部:《脈學心悟》《瀕湖脈學求索》《溫病求索》《相濡醫(yī)集》等,合著12部,古籍校勘3部,編寫教材2部,撰論文76篇。研究開發(fā)中藥新藥6項,均已獲臨床批件。
李士懋在教學領域也頗有建樹,石家莊新石南路的診所以及河北中醫(yī)學院教學樓四樓是他的學術傳承主陣地。由他帶教的主任醫(yī)生醫(yī)術不斷精進、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學生和在校學生也都能走出書本,在出診時獨當一面。
精勤求索 苦寒磨礪
李士懋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101中學,秉父命考入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大學期間師從秦伯未、任應秋、劉渡舟、趙紹琴、耿鑒庭、胡希恕等多位名師。他對中醫(yī)開始有些認識是從一些臨床實例開始的。年幼時,李士懋的母親患高血壓,父友余冠吾先生重用蜈蚣,四服藥就治好了,且血壓幾十年一直很穩(wěn)定;還有一次母親患下頜關節(jié)腫痛,嘴張不開,余先生摸了摸,說是瘀血,予桃核承氣湯,兩劑而愈;其表妹患骨髓炎,求治于余先生,余先生用藥后,小表妹一周內破潰,膿盡而愈,至今已50年未再痛。這些具體實例給李士懋心中種下了中醫(yī)的種子,他感到“中醫(yī)確實了不起”,逐漸充滿了學習中醫(yī)的熱忱。
后來李士懋進入北中醫(yī)學習,印象至深的是學校三次安排下門頭溝煤礦醫(yī)院實習,有一寒疝病人,他用小建中湯無效,當時的老師孫華士予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而愈。這一驗案讓李士懋領悟到什么是寒邪直中三陰。針灸實習時,楊甲三老師站在自己身旁,親自指導取穴進針。李士懋畢業(yè)實習在北京同仁醫(yī)院中醫(yī)科,名醫(yī)陸石如老師帶教,傾心相授,使他們受益匪淺。母校的培養(yǎng),恩師的教誨,給李士懋打下了較扎實的中醫(yī)根基,更影響著他的一生。
李士懋1962年畢業(yè)后,分到大慶油田總院工作。當時正值大慶油田會戰(zhàn)初期,幾十萬人匯集于北大荒茫茫草原,條件艱苦,氣候惡劣,尤其小兒發(fā)病率很高。醫(yī)院兒科 3個病區(qū),約200張病床,住院患兒多是麻疹、中毒性消化不良、肺炎等,多屬溫病,病危者常居半數(shù)以上,每年僅兒科就有約500人患病死亡。李士懋在兒科任中醫(yī)專職會診大夫8年,累計診次數(shù)萬。病房的工作,為李士懋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后來講課時,他隨口舉出的病例、寶貴而實用的經驗以及刻骨銘心的教訓,好多是來自那段歲月。
43歲時,李士懋調到河北中醫(yī)學院從事教學工作,曾講授溫病學5年,從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學習的同時,結合對以往臨床實踐的回顧,認識得到升華。教學的同時,他從未曾間斷臨床,除定期出診外,登門求醫(yī)者無數(shù)。由于理論上有了提高,反過來再指導臨床,李士懋看病更加自如。
溯本求源 平脈辨證
李士懋早期臨床對脈診并不是很重視,但臨床中大量的經驗和教訓,使他獨重脈診的診療特色逐漸形成。他深研經典,發(fā)現(xiàn)經典的辨證方法就是以脈診為中心,故言“脈證”;他歷覽脈書,對27種脈象條分縷析,并結合臨床詳細做了去偽存真的工作。
“我在反復學習和應用《傷寒論》中,有個明顯的感覺,倘若我理解了某一方證的脈象,也就悟透了該方證的病機,運用起來就比較有把握,比較靈活,也能夠適當化裁、融會貫通,并推廣其應用范圍。假如對方證的脈理解不透,用起來也就生澀死板,心中沒底。我深感脈診的重要,經長期摸索,逐漸形成了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崩钍宽f。
其實,對脈診的特別重視和倚重,只是李士懋“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鑰匙”而已,他認為“病機”才是中醫(yī)人“登堂入室”的目的地。作為一名醫(yī)生,李士懋有一個愿望,就是治好患者,若治不好時,就苦悶糾結。怎么辦?只能苦讀經典,博采眾長。李士懋僅《傷寒論》的讀書筆記,摞起來也有一米高。在50多年讀經典、做臨床的磨礪中,李士懋形成了自己的思辨體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脈辨證”。
本在何處,源在何處?李士懋認為,本在經典,源在臨床,《內經》和《難經》奠定了中醫(yī)的理論體系構架,是張仲景建立了中醫(yī)辨證論治這一體系的巍峨大廈。欲溯本求源,就必須悟透張仲景是如何創(chuàng)立和運用這一辨證論治體系的,并從中獲得啟迪。李士懋指出:“仲景把脈學引進辨證論治體系中,就給這一體系注入了靈魂。使這一體系有別于其他各種只羅列一些癥狀,呆板的、沒有靈氣的其他辨治體系。所以,對仲景脈學的求索,就是打開仲景神圣殿堂的鑰匙,這正是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鑰匙?!?br />
此外,李士懋進一步強調了脈診的重要性,他認為,脈診在四診中的權重占50%~90%,當居四診之首,以脈定證,法依證立,方由法出,方無定方,法無常法,謹守病機,圓機活法。凡證,皆有病位、病機、程度、病勢四個要素,合為四定,對這四定,脈診皆具關鍵作用。
他還認為脈無假,任何脈象的出現(xiàn),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礎,對脈象只存在認識的問題,不存在舍脈從癥的問題。以脈解舌,以脈解癥,以脈定證。同時,脈診雖紛紜繁雜,然“大道至簡”,以脈之沉取有力無力以別虛實。在各論中,對27種脈,皆以虛實別之,并闡明其機理及臨床價值。診脈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跡,脈象的一切變化都是氣血變動,氣血屬陰陽,明此理則一言而終。
李士懋勤求博采,善思力行,對中醫(yī)最核心的辨證論治思考最多,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最關鍵的問題,也是解決中醫(yī)異化、西化混亂傾向的重要手段。辨證論治,是直接指導臨床診治的思辨體系,療效高低,全在于此。辨證論治思想的混亂、萎縮、異化,將直接導致中醫(yī)療效的降低、陣地的萎縮,直至面臨被邊緣化的厄運。李士懋在畢生苦苦求索中,提出平脈辨證思辨體系,這個體系是以證為核心,在望聞問的基礎上,以脈定證;脈是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的靈魂。以證為核心,以脈為靈魂,就可以駕馭百病,因而百病一也。
2014年9月,李士懋應邀赴廣州參加登革熱中醫(yī)治療方案修訂。他聲明自己從未見過登革熱,要求先看看患者,第一天上午就到病房和ICU室看了十幾位危重患者,并針對三例患者開了附子理中湯。該醫(yī)院還有艾滋病病房,李士懋說自己也從未見過艾滋病患者,要求借機診斷了解一下艾滋病。其中一位年輕小伙高燒逾月不退,且右小腹有膿腫,痛不可觸,臥床不起,李士懋診后開一補中益氣合理陰煎方。第二天又到病房復診,三例服附子理中湯者,皆體溫下降,癥狀減輕,而那位艾滋病患者,體溫明顯下降,且疼痛減輕,可以下床。據(jù)此,在討論登革熱治療方案時,李士懋提出增溫補一法,得到與會專家認可,并在最終公布的登革熱治療方案中得到體現(xiàn)。
李士懋不囿于常法,而是以平脈辨證思辨體系來駕馭百病,以證為核心來辨治百病,故能于常中知其變。在李士懋看來,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能熟練應用中醫(yī)理論去指導實踐,就可超越經驗的局限。而他以脈診為中心,首分虛實,法無定法,方無定方的診療特色,是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是溯本求源、回歸經典的選擇,是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對此,很多中醫(yī)界人士深有體悟。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中醫(yī)師承學堂》叢書主編劉觀濤表示,很多年前,當他第一次讀到李士懋教授對《傷寒論》第一條的獨立解讀時,“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因為李士懋教授對仲景原文,幾乎逐字逐句提出疑問并給出獨立推論,最后給出了清晰量化、操作性強的辨證標準?!皼]想到平日我們熟視無睹的表證,藏著這么精深細微的辨證底蘊!”劉觀濤說。
有教無類 傳承有方
脈診的深入學習必須從師,指下的感覺和書本上脈象的對應,中間需要一個媒介,這就需要老師的指點。為使學生較快地掌握辨證論治方法,李士懋堅持每周上一次大課,系統(tǒng)講解其積畢生之力所著的《溯本求源 平脈辨證》《脈學心悟》《溫病求索》《冠心病中醫(yī)辨證求真》等。每周講1次,每次講2~3小時,連續(xù)講了3個學期。學校的本科生聞訊,也都紛紛趕來聽課,授課教室只好由小變大,最后干脆在大階梯教室進行。通過系統(tǒng)講授,徒弟們對所學的中醫(yī)知識融會貫通,理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在系統(tǒng)講解、傳授真經的同時,李士懋還結合實際病例隨時講解。這些即興講解,往往是李士懋的靈感閃現(xiàn),蘊含著他數(shù)年的臨證體悟。如“亞革脈”“寒痙湯”的命名、補中益氣湯加大補陰丸的應用標準等等,都是即興所得,學生們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稱之為“零金碎玉”。
為使徒弟盡快掌握這些要素和思辨方法,李士懋對學生所寫的每一篇學習心得、臨床體會、臨床病案、學術論文,都認真朱批、圈優(yōu)勘誤,有的批語多達數(shù)百字。除口傳筆授外,李士懋還經常手把手地教他們哪個是火郁脈、哪個是寒痙脈,什么是澀脈、什么是勁脈……學生們通過反復體會脈力、脈位,以及左右手及寸關尺脈象的異同,很快掌握了李士懋脈診的獨特手法。
五段教學法是李士懋傳承模式的核心。傳承中的第一階段是半年到一年,跟師出診,熟悉脈診和老師看病的方法。第二階段,學員獨立診治,老師把關。第三階段采用《經方實驗錄》法,學員互為老師,相互批改,最后老師把關,第四階段是撰寫總結,第五階段輪流講課。
這種方法實質是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法,診治每個病人,都要對每個癥狀體征做出解釋,都要確定其性質、病位、程度、病勢,都要立法、選方、用藥。一系列問題,都要努力做出正確的回答,來不得半點虛假。老師要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分析判定,指出其是非優(yōu)劣,并講出道理。老師給學員打分,而患者的反饋是給老師打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李士懋倍感壓力。這種傳承法,比跟師三年,抄方三年的傳統(tǒng)傳承模式,要學得快,學得扎實。而傳承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F(xiàn)在,經過兩年多的傳承,學員診治與老師的符合率可達90%以上,學生們進步很快。
河北中醫(yī)學院有個學生社團叫“扁鵲醫(yī)學社”,有些學生課余隨李士懋出診,都是三四年級的學生,有的專家看了這些學生診治過的病例,認為其水平不亞于主治醫(yī)師。為什么沒畢業(yè)的學生能達到主治醫(yī)師水平?李士懋認為,一是學生個人的努力;二是平脈辨證體系是一條正路,而且是一條登堂入室的捷徑,只要掌握了平脈辨證體系,就可具備一個較高的起點;三是三段教學法,是啟發(fā)式教學,故可較快入門。國家振興靠人才,中醫(yī)的振興同樣靠人才,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法,這是中醫(yī)成才的捷徑。李士懋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謙謙君子 退而不休
李士懋為人正直,是性情中人。他對學校的普通員工、年輕教師都非常尊重,經常和他們下棋、聊天;對生活也從不講究,穿了多年的衣服,還舍不得扔掉。被評選為國醫(yī)大師后,鮮花掌聲隨之多起來,但他卻說,以前我是“李老頭”,現(xiàn)在我還是“老李頭”,繼續(xù)看病,繼續(xù)授徒。因為人隨和,李士懋在河北乃至全國都是有名的好人緣,到他家串門的有老有少,來了都很隨意,沒有拘束感。有人因病求治,甚至來家中看病,他也從不厭煩。不管自己是吃著飯,睡著覺,有患者敲門求診,他每次都是悉心診治。
李士懋從不排斥民間醫(yī)生,常說不一定大學教授醫(yī)術就高,真正高手在民間。他講課時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他曾治瘡瘍不愈,后來民間醫(yī)生用羊屎研碎外敷而愈。他常引用章太炎的一句話,“不貴儒醫(yī),下問鈴串”,要求學生要多向民間中醫(yī)學習絕技。
退休后,李士懋埋頭著述,先后著成十六部學術著作:《脈學心悟》《瀕湖脈學解索》是脈學闡微的專著,見解獨到,曾被《中國中醫(yī)藥報》連載;《相濡醫(yī)集》匯編既往之論文、醫(yī)案,是“李士懋夫妻一生之足跡”的總結;《溫病求索》是對溫病的見解;《汗法臨證發(fā)微》《火郁發(fā)之》是對治法的探微;《平脈辨證經方時方案解》是對常用方劑的解讀;《冠心病辨治求真》《中醫(yī)臨證一得集》《平脈辨證傳承實錄百例》是驗案實錄,示人以巧;而李士懋最為看重的是反映他臨床思辨的著作《溯本求源、平脈辨證》,此書是李士懋“獨重脈診、胸有全局”思想的體現(xiàn)。其中《冠心病中醫(yī)辨治求真》獲2009年度河北省中醫(y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學術夫妻 難易相濡
李士懋的愛人田淑霄也是中醫(yī)學院教授,兩人是大學同學,共同走過長達17年艱苦的支邊歲月,共同承擔家庭各種重擔,一起研究喜歡的中醫(yī)。他們相敬如賓,夫妻情深意篤,所以他們將書房取名為“相濡齋”,他們共同寫的書也命名為《相濡醫(yī)集》,意在相濡以沫,共同研究中醫(yī)。
李士懋擅長內科,田淑霄婦科有名,2008年兩人同時獲得河北省“名中醫(yī)”稱號,是中醫(yī)學院有名的“英雄夫妻”“學術伉儷”,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上锸缦?013年因病去世,幾十年相伴,一朝離別,李士懋難掩內心的悲傷。他說自己現(xiàn)在忙著看病、帶徒,也是使自己充實些,以逃避對老伴的思念之情。在學術風格上兩人風格迥異,學校有個年輕教師將兩位的臨床特點總結為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探賾索隱,析微闡奧,此事誠難知,得其機難而后易”是說李士懋的;下聯(lián)“察天應人,隨證而治,醫(yī)學實在易,臨其用易中見難”是說田淑霄的,而橫批是兩人生活的總結——“難易相濡”。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
2025-06-18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