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14-10-17 08:19:54 熱度:1161
西英俊
●非理性信念有三大特征:要求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糟糕透頂化。應該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認知,用理性思維方式替代非理性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由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壓力陷阱”
一位中年女士來到心理診室,看起來情緒很低落。她說自從10年前參加工作以來,兢兢業(yè)業(yè),年年評為先進??墒且荒昵?,辦公室招進一名大學生,名牌大學畢業(yè),人很聰明,很快就成為骨干。漸漸地,原本由她負責的工作,領導都轉交給這名大學生做。她認為,領導嫌她工作效率低,工作質量達不到要求。年底,她又落選了年度先進工作者,她更加覺得自己沒用,感到壓力陡增,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這位咨詢者存在大量的非理性信念。她目前所承受的壓力并不是完全取決于客觀的外部環(huán)境和他人,而是她主觀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和評價。這也就是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理論所闡述的,一個人的壓力反應,即情緒和行為,并不是一件事情所引起,而是由他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所引發(fā)。如果抱有積極、樂觀、全面的觀點看待人和事,就會有適當?shù)那榫w和行為反應;如果對一件事情的看法總是消極、悲觀而片面的,就會感到壓力倍增。
非理性信念在行為上有以下表現(xiàn):
1.我永遠都不受人歡迎;
2.工作又沒做好,我永遠都做不好;
3.我沒有什么值得被別人認可的;
4.我對別人好,別人一定會對我好;
5.犯錯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不能犯錯;
6.如果我未獲得勝利,那我就是失敗者;
7.如果我不能把這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那我寧肯不做;
8.如果別人不喜歡我,我一定是一個很無趣的人;
9.我總是失敗,我注定是一個沒用的人;
10.我必須要贏其他人。
上述10條非理性信念有三大特征:首先,要求絕對化。即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fā),認為某一事件必定會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常用“必須”或“應該”的字眼。然而一旦事物的發(fā)生未按個人的想法實現(xiàn),則懷有這種看法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的困擾。這種落差感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不恰當?shù)膲毫?。其次,過分概括化。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一方面是對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僅憑所做一件事情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的價值,其結果導致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進而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自暴自棄。另一方面對他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人很壞,一無是處,其結果導致一味責備他人,并產(chǎn)生敵意和憤怒情緒。最后,糟糕透頂化。即認為事件的發(fā)生會導致非??膳禄驗碾y性的后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郁、悲觀、不安、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
而理性信念的特征則是積極、客觀、全面而靈活的,在行為心理上表現(xiàn)為:
1.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喜歡我;
2.目前狀況差強人意,但只要認準目標,方法得當,總會有轉機;
3.即使真的無法改變,我也有其他的優(yōu)點和特長;
4.每個人都有不同,我對別人好,但不強求別人一定要對我好;
5.人非圣賢,犯錯是很正常的;
6.這次成績不理想,沒關系,找出原因,繼續(xù)完善;
7.只要盡力了,即使做得不完美,但也有收獲;
8.一次的失敗,并不代表我總會失敗。
綜上所述,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訓練,學會識別出自己習慣化的非理性信念。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認知,用理性思維方式替代非理性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由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壓力陷阱”。
(作者為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