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時間:2014-05-06 20:36:44 熱度:892
本報駐山東省中醫(yī)院特約記者 趙媛媛
湯劑是指中藥飲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體藥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中藥的煎煮看似平常,其實大有學問。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鄙綎|省中醫(yī)院藥學部副主任馬傳江認為,要使中藥湯劑發(fā)揮最大療效,充分浸泡藥材很重要。
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即無雜質的井水、自來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充分吸收水分,易于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夏季氣溫較高,可直接用常溫水浸泡;冬天氣溫較低,可選用38℃左右的溫水浸泡。芳香、易揮發(fā)或容易吸水的飲片,宜用涼水浸泡;質地堅硬、黏稠、不含揮發(fā)性成分的飲片,宜用溫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里的蛋白質遇熱很快就會凝固,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浸泡時,加水量受飲片的質地、劑量、攪拌次數、火候、煎藥時間等影響。傳統加水量第一煎以浸泡后淹沒中藥材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應當酌減,但仍以超過藥物表面為宜。小兒內服的湯劑可適當減少用水量,而熱性病者煎取的藥液要適當多些。其他情況應根據藥物性質及方劑類型靈活選擇。例如,質輕的藥材加水量宜多,質重的飲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時間長的礦物藥、滋補類藥加水量宜多,煎煮時間短的解表劑加水量宜少?!?/span>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