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4-04-02 22:53:41 熱度:840
新華視點:來自星星的你,何處是你的家?--關注大齡自閉癥患者救助困境
新華網北京4月1日電 4月2日,第7個“世界自閉癥日”。自閉癥兒童,因為有語言交流和社會交往障礙,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孩子終將長大、成人。自1983年我國診斷第一例自閉癥患兒以來,首批患者已過而立之年,然而,他們卻難以跨越就業(yè)的“門檻”。
其實,他們刻板重復的行為在某些工作中完全可以轉化成優(yōu)勢,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統,他們少有機會證明自己。
大齡自閉癥患者救助鏈條斷裂
“同事親朋說起孩子,都講學了什么、做什么工作,每到這時,我從嘴巴到心里都是苦的。”一位自閉癥患者母親說,對孩子長大離校充滿了焦慮。
2013年發(fā)布的《中國自閉癥人士及其服務現狀調查(華南地區(qū))》數據顯示,超過94%的家長非常憂慮孩子將來的生活、就業(yè)及安置問題。
6歲前在訓練機構康復有補助,6歲后上特教學??擅赓M,18歲以后他們去哪兒?山東省殘聯調研員禹文燕說,國家救助的原則是救貧、救小,對于大齡患者則沒有救助政策。
“大齡自閉癥患者面臨無處可去?!鄙綎|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理事長由仲說,福利院嫌大、養(yǎng)老院嫌小,國內沒有適合大齡自閉癥患者的養(yǎng)護機構。
由于缺乏職業(yè)培訓,沒有單位愿意接收,大齡自閉癥患者社會勞動就業(yè)也基本空白。大多數患者只能被“圈養(yǎng)”在家中,甚至被鐵鏈鎖在家里。
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溫洪指出,大齡自閉癥患者難以獨立就業(yè),需要專人輔導,對單位來說管理成本太高。一些單位寧可不享受稅收優(yōu)惠也不接受患者就業(yè);少數單位讓患者掛靠并發(fā)一定工資,這樣雖然能緩解經濟問題,但對康復不利。由于不能融入社會,原本來之不易的康復效果就會一點點退化。
提供就業(yè)崗位,增加技能培訓
“紅色、黃色……”不一會兒,棟棟就把一撂雜志按顏色歸類整理好,自始至終認真耐心。22歲的棟棟已經上班一年半,是上海圖書館一名正式的圖書整理員。像棟棟這樣的患者在國內鳳毛麟角,但也說明自閉癥患者就業(yè)不是不可能。
在國外,經過專業(yè)干預后10%至30%的自閉癥患者可以參加適合的工作;而這一數字在我國屈指可數。
日本專家提出,可結合自閉癥癥狀提供相應職業(yè),如固執(zhí)走同一路線的患者,可以訓練他們從事送報、發(fā)廣告等工作。
國際經驗證明,只要提供完善支持系統,自閉癥患者可從事相應工作。在日本成人自閉癥養(yǎng)護機構“櫸之鄉(xiāng)”中,患者可接受工作訓練并在福利工廠上班,而看護、指導患者的支持成本由政府提供資助。
近年來,針對大齡患者的技能培訓在我國也開始探路。如山東省惠和自閉癥療育中心開展鋼琴、畫畫、刺繡等技能培訓,山東博山自閉癥療育中心則探索對大齡自閉癥提供農療、工療,讓他們在農場內學習種菜、養(yǎng)雞等。
2011年創(chuàng)建的“北京康納洲孤獨癥家庭支援中心”,已開設烘焙、計算機、陶藝、音樂等課程,目前有近40個大齡患者在學習。不久前還義賣過一次烘焙產品,收入數千元。
國內患者的職業(yè)培訓剛剛起步。作為發(fā)起人,溫洪告訴記者,自閉癥目前屬終身性精神疾患,其生命全程都需要支持。職業(yè)培訓既是生存技能,也是康復鏈條的一環(huán)。
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教學督導張瑜說,由于我國發(fā)現首例病例較晚,前幾年救助精力主要集中在患兒身上,但孩子會長大,我們要有前瞻意識,對自閉癥患者應該有全生涯規(guī)劃,這需要政府、社會共同努力。
呼吁社會各界,聯手釋放關愛
研究發(fā)現,我國自閉癥患兒有一二百萬,每一個患者影響3個家庭的6到8個人?;颊呷绻貌坏郊皶r教育、職業(yè)培訓和就業(yè),對社會和患者家庭無疑是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沒有支持,這些患者很難在世界上走下去?!睖睾檎f,自閉癥發(fā)病原因不明,它就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我們希望家長和社會尊重生命的形態(tài)多樣性,向自閉癥患者伸出雙手、敞開大門,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公眾、NGO合力參與的社會支持系統。
首先是完善康復鏈條、全程支持?!爱斍拔覈巾殢浹a患者的職業(yè)培訓和就業(yè)引導?!睆堣そ榻B說,在香港,患者從小齡時的早教計劃到學齡特教學校,往后有職業(yè)培訓中心,接下來還有庇護工廠,到老年時有托養(yǎng)中心,形成一個完善的康復、教育、托養(yǎng)鏈條,保障他們平穩(wěn)地度過一生。
其次要有政策引導社會和企業(yè)接納患者就業(yè),如鼓勵單位按比例安置患者就業(yè);政府能過購買服務為患者提供就業(yè)輔導,不增加單位成本。同時,借鑒國外經驗,舉辦福利工廠,提供庇護性就業(yè)。
上海精協孤獨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彩虹指出,自閉癥全部融入社會不現實,可進行分類安置:嚴重的必須養(yǎng)護,可由政府、社會、家庭共擔;一部分可以庇護性就業(yè),需有人看護;還有少部分能夠獨立工作,但是社會要接納他們。
另外,對民辦自閉癥康復機構給予扶持。目前開展大齡自閉癥患者康復的機構仍以家長抱團自救為主,要么只收幾百元的生活費,要么純公益,而這種公益性質也決定了其規(guī)模不可能太大。只有國家給予相應的扶持,才可能惠及更多大齡自閉癥患者。
香港一些托養(yǎng)中心最早也是民間發(fā)起,后來越來越專業(yè)、正規(guī),就得到了政府的項目支持。自閉癥患者家長、濟南曉愛自閉癥康復中心特教老師朱桂英說,我們家長可以先做起來,但家長能力是有限的?!爸荒馨具^自己的一輩子,卻管不了孩子的這一輩子?!?br />
在第7個“世界自閉癥日”,希望“來自星星”的自閉癥患者,能在地球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記者周婷玉、王海鷹、仇逸、高潔)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