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bào) 時(shí)間:2013-11-11 22:09:09 熱度:989
浮萍又名浮萍草、水蘇,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每年6~9月間從池沼、湖泊中撈取,曬干即可入藥。《本草綱目》載:“紫背浮萍,七月采之,揀凈,以竹篩攤曬,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逼湫院?,味辛,入肺經(jīng),具有發(fā)汗、祛風(fēng)、行水、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時(shí)行熱病、斑疹不透、風(fēng)熱隱疹、皮膚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等癥。其性輕浮,發(fā)汗作用尤甚麻黃,為發(fā)汗、祛濕之藥。市場上有以天南星科植物大薸的全草冒充浮萍,使用時(shí)注意鑒別。
真品浮萍
葉狀莖扁平,倒卵形或橢圓形,直徑3~6毫米,長6~9毫米,先端圓,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紫紅色,常3~4片相連,自中央下垂10余條纖維狀須根,中心有顯明的維管束一條,束端有根帽。正如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浮萍處處池澤止水中甚多,春季始生。一葉經(jīng)宿,即生數(shù)葉,葉下有微須,即其根也。一種背面皆綠者。一種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入藥為良?!辟|(zhì)輕,易碎;聞之氣微,口嘗味淡。
偽品大薸葉
簇生,葉片倒卵扇形,先端截形或圓,基部漸狹窄,被棕色黑色長毛,葉片兩面均為灰綠色或黃綠色,有5~7條脈,于下表面較凸出,根細(xì)長;聞之亦氣微,但口嘗味咸。
動物實(shí)驗(yàn)表明,浮萍水浸膏對奎寧引起衰竭的蛙心有強(qiáng)心作用,并能收縮血管使血壓上升;煎劑有微弱的解熱及抗菌作用。而偽品大薸既不與浮萍為同科植物,又不具有浮萍的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浮萍藥用。(韓德承)
(責(zé)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