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3-07-29 15:17:36 熱度:1001
劉茂林,男,1937年生,山東省淄博市人。河南中醫(yī)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64年畢業(yè)于河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系。曾任河南中醫(yī)學院針灸推拿系主任、金匱教研室主任、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針灸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主編《金匱闡要》、《高等中醫(yī)應試指南(針灸學》,參編中醫(yī)論著6部,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科研獎6項,本人主持3項。臨證近50年,經驗豐富,以治療呼吸系統(tǒng)和心腦血管疾病為特長,創(chuàng)立新方近20首,“止尿飲”治療遺尿是其中之一。
組成 紅參10克,炮附子6克,升麻10克,黃芪30克,炒山藥30克,炒白術30克,益智仁12克,金櫻子15克,桑螵蛸30克,覆盆子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4片,大棗5~6枚為引。
功能 溫補脾腎,固精縮尿。
主治 遺尿(小便失控)。主要表現為:咳則遺尿,嚏則遺尿,驚則遺尿,恐則遺尿;更有甚者體位變動或震動、聞見水聲也遺尿。中醫(yī)辨證多為肺脾腎陽氣虧虛,膀胱氣化失職、關門失守所致。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5小時左右各服一次,每次服250~300毫升。
方解 紅參、炮附子、升麻、黃芪、生姜、大棗、炙甘草,建立中氣,益氣回陽,腎氣來復,膀胱氣化如常,則水循常道運行周身,尿液定時排出,此為本方治遺尿的關鍵所在,特別是方中的參、附配伍,恢復腎之陽氣,可謂本方的畫龍點睛之處。炒山藥、炒白術、益智仁、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皆有補益脾腎、固精縮尿之力,脾得補則水有所治,腎氣固則膀胱氣化來復。
以上兩組藥物合之,脾腎之氣得補,膀胱氣化恢復,水循常道運行,尿則有序排出,遺尿之癥當除。
加減運用 肺氣虧虛明顯,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重用人參、黃芪,臨床應用時,一般氣虛用黨參,氣虛較重者用紅參,氣虛欲脫者用野山參或高麗參,用量視其病情而定,黃芪用量可加倍;脾氣虛弱,土不治水者,重用炒山藥、炒白術,生姜、大棗、炙甘草適當加量;腎陽不足,腎氣虧虛嚴重者,重用炮附子,用量可加倍或更多,但應注意用量在10克以上、30克以下者,要先煎30~60分鐘,再加肉桂8克和凈山萸肉15克,以加強溫補腎陽和固澀腎關之力。(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 葉險峰 劉明 整理)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