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3-07-09 10:35:00 熱度:1416
本報上海訊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周界文團隊,首次解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宿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蛋白——p7的精細空間結構,以及與其相互作用的一類抑制劑的分子機理,為丙肝治療藥物的研制帶來曙光。相關論文在《自然》雜志在線發(fā)表。
HCV與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一樣,屬于強危害性的RNA病毒。丙肝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嚴重時會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估計全世界有1.7億人感染HCV,而迄今為止,丙肝的治療一直缺乏令人滿意的方法。
作為HCV基因表達的惟一離子通道蛋白,p7對病毒顆粒的組裝、成熟乃至釋放至關重要,突變和完全刪除p7,可使HCV不產(chǎn)生感染性。但是,以p7為靶點的抗丙肝藥物的研究卻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測定p7的蛋白結構十分困難。長期以來,科學界一直不知道p7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及其與小分子化合物結合的作用機理。
周界文課題組建立了一種基于核磁共振的方法,最終解析出p7蛋白獨特的六聚體結構——宛如一朵特別的雪花。這是目前使用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出的最大離子通道結構。周界文課題組還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孫兵課題組合作,研究了p7離子通道中重要氨基酸的作用,并首次鑒定了金剛烷胺類化合物對p7離子通道活性發(fā)揮抑制作用的結合位點,并通過一系列功能測試,揭示了p7通道離子轉(zhuǎn)運和藥物抑制的機理。
通過對這些病毒離子通道結構和機制方面的理解,科學家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開發(fā)出新一代抗HCV的治療手段。
(岳陽)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