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3-05-31 10:07:32 熱度:907
□ 趙伯智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名老中醫(yī)關(guān)幼波懸壺濟世半個世紀,臨床經(jīng)驗頗豐,現(xiàn)介紹治療黃疸的經(jīng)驗。
氣血辨證
黃疸一證,以陽黃居多為主證;陰黃居少為變證。雖然濕熱、寒濕可致黃疸,然而并非都可出現(xiàn)黃疸,究其原因,關(guān)幼波認為關(guān)鍵在于邪入血分。若僅在氣分,甚至彌漫三焦,一般也多不會出現(xiàn)黃疸;若入于血分,阻滯百脈,遏迫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浸漬于肌膚才能出現(xiàn)黃疸。有的肝病患者開始沒有黃疸,后來出現(xiàn)了黃疸,也是病邪由氣分轉(zhuǎn)入了血分。
三焦辨證
古人雖有“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這僅是退黃重要途徑之一,關(guān)幼波認為還應明辨濕熱侵犯三焦的部位,采取不同的退黃途徑:1.偏于上中二焦者應以芳香化濁,理脾和中,使其從上中二焦化散;2.偏于中下二焦者,應以清熱利濕為主,宣化中焦,且從中下二焦瀉利;3.彌漫三焦以致蒙閉心包者,應以清熱利濕、開發(fā)三焦、佐以涼血解毒、清宮開竅。
活血解毒化痰——治黃三要則
1.治黃必活血,血行黃易卻: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桅子柏皮湯治療黃疸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不顯著,關(guān)鍵是沒有血分藥。加上血分藥,養(yǎng)血活血、涼血活血或溫通血脈,則療效就更突出。
2.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濕熱益盛則毒邪益熾,熱助毒勢,毒助熱威,除黃疸日趨深重外,可致熱迫血行,彌漫三焦,侵及心包之“急黃”、“瘟黃”。
3.治黃要化痰,痰化黃易散:古代醫(yī)書用化痰藥治療黃疸還沒有提過。從病因病機上,濕聚生痰,熱灼津液生痰,脾虛生痰,腎陽虛衰水氣上泛而為痰,血瘀日久亦可化為痰水,痰濕阻滯血脈又可致瘀血。古人云“怪病多從痰著手”,不僅怪病責之于痰,且黃疸從痰論治,可加速利濕退黃之效。
活血、解毒、化痰有4個好處:一是可加速黃疸的消退。二是有利于肝脾腫大的回縮。三是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四是可緩解肝脾區(qū)的疼痛。
典型病案
病案1
趙某某,女,52歲?;颊甙雮€月來乏力,身面發(fā)黃,周身刺癢,惡心厭油,納呆腹脹,小溲黃赤。檢查所見:鞏膜皮膚橘黃色,肝可觸及,黃疸指數(shù)120單位,總膽紅素12毫克%,凡登白直接陽性,谷丙轉(zhuǎn)氨酶360單位(0~21正常),麝濁15單位。舌苔白膩根黃,脈弦滑。
證屬濕熱中阻(偏于中上二焦),瘀阻發(fā)黃(陽黃)。治以清熱利濕,芳化活血化痰退黃。
處方:茵陳90克,酒芩10克,尾連6克,銀花30克,公英3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澤蘭15克,赤芍15克,小薊15克,杏仁10克,橘紅10克, 香附10克,車前子10克,六一散10克。
以上方為主,服藥一個半月,黃疸盡退,膽紅素0.3毫克%,谷丙轉(zhuǎn)氨酶16.4單位,麝濁2單位,臨床痊愈。
病案2
畢某某,男,26歲。患者兩眼輕度發(fā)黃二年余,經(jīng)某院肝穿證實為慢遷肝,自覺乏力,右脅痛,勞累后加重。檢查所見:面色晦暗無澤,鞏膜暗黃,脾于肋下l厘米,黃疸指數(shù)20單位,血膽紅素2.2毫克,谷丙轉(zhuǎn)氨酶25單位(0~21正常)。舌苔薄白質(zhì)正常,脈沉緩。
證屬脾陽不振、寒濕凝聚,發(fā)為陰黃。治以溫振脾陽,祛濕散寒,活血退黃。處方:茵陳60克,郁金10克,生芪15克,黨參15克,干姜6克,炮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生甘草6克。
服上方6劑后,原方加澤蘭15克,繼服14劑,癥狀減輕,黃疸消退,肝功能正常。效不更方,繼服上藥三個月,以鞏固療效,其間復查四次,肝功能、膽紅素均正常,脾大消失,癥狀消除。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您是不是忘了說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