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3-05-28 13:35:41 熱度:1168
本報云南訊 記者白毅報道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和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免疫生物學實驗室)張華堂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對樹鼩基因組數(shù)據(jù)進行了深入挖掘,較為系統(tǒng)地闡明了樹鼩干擾素(IFN)家族及其受體的基本構成,為研究樹鼩IFN生物學功能及構建樹鼩病毒性疾病模型奠定了基礎。研究結果已發(fā)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IFN是在“危險信號”刺激下,由細胞分泌的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抑制細胞增殖和免疫調節(jié)等多重作用的糖蛋白家族。樹鼩作為多種人類病毒性疾病模型的前景已受到廣泛關注,但對其IFN系統(tǒng)的研究尚屬空白。
自2003年發(fā)現(xiàn)Ⅲ型IFN(IFN-λ)以來,在人、小鼠、蝙蝠、魚、爪蟾、雞等物種中已有研究報道,但各物種相應的基因結構較為復雜。這種新型IFN的發(fā)現(xiàn)開辟了干擾素研究領域的新篇章。已經證實,IFN-λ通過介導Jak-STAT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病毒作用。而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其受體分布具有特異性的特點,IFN-λ可能成為一種在臨床上產生更小副作用的抗病毒藥物,同時也有望成為潛在的抗腫瘤藥物。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