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時間:2012-11-22 21:15:42 熱度:1027
□ 寧蔚夏 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冬季萬物伏藏,人體需較多熱能維持體溫以御寒,因而常進補一些高營養(yǎng)、高能量食物,如此不僅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把補養(yǎng)品中的有益成分儲存于內,為來年健康打下基礎。然而,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所以無論食補也好,藥補也罷,首當調養(yǎng)脾胃。
經夏暑、秋燥的消耗,初冬之時,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尤其是年老體弱多病者,進補前應先打“底補”,又稱“引補”。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食選。可用芡實、紅棗、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瘦豬肉、牛肉、雞肉等食用,即能達此目的。還有,山藥和藕的效果也不錯,同樣可以用來燉肉引補。再有可選用性質平和的食物調理脾胃,如百合銀耳羹、薏仁山藥粥、八珍糕、茯苓餅、桂圓湯、紅棗燉肘子等。
平素脾胃虛弱,如患有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冬季強健脾胃極其重要,除在心理及起居上注意調攝外,飲食要定時定量,不過饑過飽,并忌煙、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同時可加服一些健脾養(yǎng)胃的藥物,如六君子散之類。這樣不僅能有效地防止宿疾復發(fā),還可調補脾胃,鞏固以往療效,為進補鋪路。
脾胃有陰陽之分,進補之時必須顧及。冬季補品大多溫熱,若為脾胃虛寒者,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但用無妨;而素有胃火或胃陰不足的人則須注意,宜先用益胃湯之類調理,進補之時應減少溫熱之品,酌加益胃養(yǎng)陰清熱之物。另外,平時脾胃有濕濁、舌苔厚膩者,可先予以化濕醒脾之品,方可進補。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3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