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時間:2011-04-17 12:05:31 熱度:2157
海軍總醫(yī)院骨科教授 阮狄克
盡管不能恢復解剖結構和功能,椎間盤摘除手術仍然是目前治療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頸椎,前路摘除退變的椎間盤后通常需行脊柱融合。臨床研究及生物力學實驗均證明,該術式可加劇融合節(jié)段臨近的椎間盤退變。能否找到更好的治療手段呢?
在過去的50 年中,人們研制出許多人工椎間盤替代品,以求在維持脊柱功能單元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保留脊柱節(jié)段的活動性。自2000年底國外首次應用Bryan人工椎間盤于臨床后,此類技術發(fā)展很快,并于2003年進入我國。此類模型多種多樣,但是,有關運動學、金屬材料的選擇、磨損、內固定松動、自發(fā)融合以及其中的種種問題仍有待解決,另外高昂的治療費用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由此,我們想到了另一種可能的治療方法——同種異體椎間盤移植手術,如今先導試驗對5位患者手術后5年追蹤的治療效果,初步證實了我們設想的可行性。
椎間盤 類似角膜的特免組織
由于角膜沒有血供,移植后不會出現(xiàn)免疫反應,因而人們將其稱為特免組織,角膜移植也因此成為不需要免疫抑制的組織移植手術。
在早期的動物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和髓核同樣不具有抗原性,這是因為其不具有直接血供。也就是說,椎間盤和角膜一樣,是特免組織,因而椎間盤移植手術完全可以避開免疫排斥反應,當然患者也就不需要在術后使用免疫抑制劑。在本組5名患者的隨訪中,均未發(fā)現(xiàn)任何免疫反應征象。
先導試驗 具有良好遠期療效
在器官移植成功(如腎、肺、心臟移植)的基礎上,有學者開始研究全椎間盤移植的可行性。在過去的12 年中,我們以靈長類動物模型為對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包括自體椎間盤移植、新鮮同種異體椎間盤移植以及新鮮-冷凍同種異體椎間盤移植等,并獲得了關于椎間盤存活性和脊柱節(jié)段穩(wěn)定性、活動性保留程度的結果。本文報道了一項先導試驗,即5名連續(xù)治療的患者在前路頸椎間盤摘除術后行同種異體椎間盤移植,植入物為新鮮-冷凍保存的頸椎終板-椎間盤-終板復合體。本研究期待這一同種異體移植獲得良好的遠期臨床療效。
術后全部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均有所好轉。末次隨訪時,外傷性不全癱瘓患者恢復至Frankel D級,而4名非創(chuàng)傷性頸椎病患者的平均JOA評分從11.00升至14.75,所有患者均未見持續(xù)性或顯著的休息時或運動時頸部疼痛。在術后20 個月時,第5名患者術前即存在的C6水平放射痛復發(fā),而脊髓病變程度仍較術前好轉,在接受C6后路單側神經孔成型術后疼痛緩解。兩年后,在植入物的背側發(fā)生自發(fā)性融合。
隨訪期間,所有患者未見免疫排斥反應。短期隨訪和末次隨訪時的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等均在正常范圍內。
前景 有望成為有效手段
在制定保留脊柱運動功能的策略中需完成3 個目標:穩(wěn)定性、活動性和解剖序列。與人工椎間盤相比,中期隨訪時同種異體移植的椎間盤不能完全恢復椎間隙的高度,未達到解剖學復位。但是在本研究中,5名患者均達到了前兩項目標,即穩(wěn)定性和活動性。
研究結果顯示,在為期5 年的隨訪過程中,雖然出現(xiàn)了輕度的椎間盤退變跡象,但接受同種異體新鮮-冷凍椎間盤移植術患者的脊柱單元的活動性和穩(wěn)定性得到保留。鑒于無癥狀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存在椎間盤退變,尤其是老年人群,是否需要保持同種異體移植物的細胞活性仍需探討。帶有完整纖維環(huán)終板的滅活椎間盤可能具備執(zhí)行全部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結構。隨著本療法的進一步完善,椎間盤移植術可能成為治療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07
2025-02-20
2025-01-10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