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16-06-23 16:54:51 熱度:1109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鄢光哲
張珊文教授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曾經被《科技新聞》稱之為“基因治療研究初露曙光”的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這個從2004年誕生起就飽受爭議的藥物,目前不但淡出了公眾的視線,甚至在醫(yī)學界也不被大多數醫(yī)生知曉。而知曉的醫(yī)生,多數也并不推薦和認可。
“原因眾多。首先是,藥廠的說明書就是錯的,他們把它(今又生)宣傳為廣譜抗癌藥,從臨床上看,它并不能單獨用藥起作用。其次是,很多內科大夫慣于靜脈注射,往往無功而返。因為今又生是一種腺病毒制劑,必然產生抗原抗體反應。還沒到腫瘤部位,就被人自身的免疫機制消滅掉了,當然沒用了。”多年來一直從事今又生臨床研究的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張珊文教授,把這種藥不被認可的原因歸結于此。
今又生由正常人腫瘤抑制基因p53和改構的5型腺病毒重組而成。后者起載體作用,攜帶治療基因p53感染腫瘤細胞,替代腫瘤細胞中不能正常表達的p53。
張珊文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發(fā)現,為了克服免疫反應,提高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將p53基因藥物直接注射到腫瘤內,例如直接瘤內注射,或經肝動脈泵注射,或腹腔灌注?!敖裼稚麥缒[瘤細胞的速度是趕不上腫瘤細胞自身生長速度的,單獨使用總是無效的。”張珊文說,“p53基因藥是放療、熱療和化療的基因增敏劑,結合治療就能把放療、熱療和化療的治療效果提高幾倍、幾十倍?!?br />
2009年5月,美國權威腫瘤研究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fā)表了張珊文的論文,其研究結果顯示,42名患者聯合使用p53基因藥物和放療治療鼻咽癌,比單純使用放療的對照組(40人),患者的5年生存率(衡量腫瘤治療療效的金標準)提高了7.5%。
張珊文說,在探索腫瘤的p53基因替代治療,結合放療、熱療、化療的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上,近些年已經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案例。除了鼻咽癌,p53結合放療治療局部進展期宮頸癌,5年生存率比單純放療提高了17.5%。甚至在傳統(tǒng)治療方法很難見效的胰腺癌治療上,也有生存期超過4年的臨床治愈案例。腹腔灌注p53結合腹腔灌注熱化療治療癌性腹膜炎,是傳統(tǒng)治療手段難以實現的。
但這些案例很少被同行所關注?!艾F在的科研環(huán)境就是這樣,大家都只關心自己那一攤,老死不相往來,沒人去關心別人取得了什么進展?!睆埳何恼f,“甚至有的醫(yī)生,自己一支今又生都沒用過,卻到處說今又生無效,他們習慣于道聽途說,以訛傳訛?!?br />
張珊文引述發(fā)表于2014年《自然》(Nature)雜志上4大癌5年生存率的演變數據說:“結直腸癌、肺癌5年生存率40年來無明顯提高,說明傳統(tǒng)的手術、放療、化療手段已經走到盡頭,不找尋新的治療手段,再過50年我們還在原地踏步。”
張珊文認為,基因治療是未來癌癥精準治療的方向:“世界已經進入了精準醫(yī)療的時代,就是基因檢測和基因治療。p53基因治療只是打開了精準醫(yī)療攻克癌癥的一條道路,今后,將會有更多的基因治療藥問世?!?br />
張珊文教授表示,目前基因治療藥物對病人的已知副作用僅限于自限性發(fā)熱,俗稱發(fā)燒;而出現醫(yī)患糾紛時,對醫(yī)生產生的副作用則是被醫(yī)院領導視為“麻煩制造者”,不但得不到支持,還經常被呵斥?!肮妼D基因食品都不能接受,可想而知基因治療的推廣難度了?!睆埳何恼f,“現在愿意嘗試基因治療的患者,都是用傳統(tǒng)治療手段無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來的?!?br />
作為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在誕生之初曾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06年3月,權威期刊《藥物發(fā)現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和《自然醫(yī)學》(Nature Medicine)中,有兩篇綜述介紹了中國p53基因治療結合放療的成果,并認為是癌癥治療的新領域,為西方同行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
而在張珊文看來,這扇窗戶剛剛推開一條縫就很難再打開了,而且在中國同行中,愿意通過這個縫看一看的人都很少。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6-30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