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5-02-26 16:39:38 熱度:885
本報北京訊 記者熊昌彪報道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副院長、基礎醫(yī)學研究所所長劉建勛等研究人員完成的“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日前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醫(yī)藥如何能夠突破理論和技術的瓶頸,被世界所接受?這是劉建勛一直探尋和思索的問題。目前中藥藥效學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蛋白質等分子水平,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均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其研究結果與中醫(yī)臨床評價仍有較大的距離,難以體現中醫(yī)辨證論治、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的用藥特點。針對上述問題,在5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在思路、模型、技術、方法等方面開展了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研究,構建了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
該項研究的主要科技創(chuàng)新點之一是提出了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研究新思路:將中醫(yī)臨床證候的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技術與方法應用于中藥藥效學研究,構建反映中藥臨床療效與作用特點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該項研究還制備了與中醫(yī)臨床接近的動物模型:通過臨床文獻數據挖掘,提取了冠心病、腦梗死、血管性癡呆、老年性癡呆、糖尿病5種疾病25個證型的臨床特征,并對5種疾病6個證型進行了臨床前瞻性研究,總結其宏觀與微觀特征。以此為基礎,應用病因病機與病理生理相結合的造模方法,制備了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家兔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痰瘀互結證、大鼠腦梗死絡脈瘀阻證等5種疾病、6個證型,共11種接近臨床、重復性強、穩(wěn)定性好的動物模型,建立了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的新方法,并據此出版專著《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思路與方法》。相關模型亦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ms Clinical Applications》、《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等期刊,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
“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還建立了動物模型中醫(yī)證候評價的3種方法:將代表證候主癥、兼癥、舌象、脈象的客觀指標進行分級評分,建立了反映中醫(yī)四診的動物模型證候評價方法;通過研究血液生化、血液循環(huán)、炎癥反應等病理生理指標與證候之間的關系,建立了以病理生理指標群為表征的動物模型證候評價方法;通過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建立了以分子標志物群為表征的動物模型證候評價方法。
“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構建了源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應用血管造影、血管內超聲、超聲心動、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等臨床無創(chuàng)、微創(chuàng)、可視化的先進設備,建立了形態(tài)、功能、血液、生化等指標在體實時同步檢測技術;從病、證兩方面,在整體、細胞、分子三層次,構建了83種模型、220項治療心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發(fā)癥、腫瘤等疾病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搭建了國內外領先的中藥藥效學評價平臺。
據悉,該項目成果目前已在國內外50家科研院所得到推廣,為80家國內外企業(yè)及科研院所評價中藥新藥120種,獲得新藥證書10個,臨床批件22個;應用項目成果評價的降糖消脂片、芪藶強心膠囊的臨床研究分別在《BMC》和《JACC》發(fā)表,獲得了國際認可。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