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23-11-20 21:19:51 熱度:905
清脆的雞鳴聲,劃破河南省虞城縣朱樓村的氤氳晨霧。75歲的劉永江拿上籃子,騎上“電驢”,趕往鎮(zhèn)上早市。土豆挑沒破皮的,豆芽選飽滿的,雞肉現(xiàn)場處理好……一個多小時的精心采買后,劉永江滿載歸村。
“劉大廚,又周四啦?中午吃啥好的啊?”路過的村民笑呵呵地打招呼。
“拿手菜?!眲⒂澜焐匣卮?,腿腳不耽誤,直奔村室旁的孝善大食堂。
每周四是朱樓村孝善大食堂的“開放日”。這間于今年7月建成的孝老食堂,以“以孝治家”為主題,全村40多名80歲以上的老人,每逢周四可以來享受一頓免費午餐。
辦食堂,村黨支部書記朱昌亮是倡議者。2018年,響應(yīng)鄉(xiāng)村振興的號召,朱昌亮回村當(dāng)起帶頭人。路修了,田整了,朱昌亮打心眼里感到政策惠農(nóng)“真不孬”!可每每在近2000人的村子里轉(zhuǎn)悠,他總覺得缺點啥。
鄉(xiāng)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塑魂?!霸鄞迦鄙??缺了那么一股子精氣神兒!”朱昌亮在黨支部會上打開話匣子,年輕人多在外務(wù)工,能不掛念家里老人?“咱朱樓村,姓朱的不少。我尋思著弄起老年食堂,咱們替在外打工的人盡孝。人雖隔得遠(yuǎn),可是心得攏一塊兒!”
大家默默點頭,又不乏擔(dān)憂:老人腿腳不便,牙口不好,弄啥咧?做飯要廚房,吃飯要桌椅,哪有現(xiàn)成的地兒?吃飯免費但做飯花錢,錢從哪兒來?老人飲食不敢馬虎,食品衛(wèi)生怎么保障?
“既然利民,就別畏難,咱黨員干部帶頭干!”朱昌亮帶著幾個支委,摸排村里的閑置房屋,不是太遠(yuǎn),就是危舊,最后一會商,干脆蓋一間!
房子建好了,運營經(jīng)費哪里來?朱昌亮率先掏出1000元,又挨個給自家娃打電話“募捐”。在北京工作的兒子朱龍奎一聽,二話沒說就轉(zhuǎn)來2000元,“咱村這是辦了件大好事,絕對支持!”
老朱一家這么“拼”,村里其他人也坐不住。大家的事情,大家謀劃大家辦,你500元、我1000元,“空前大團(tuán)結(jié)”;包村干部、縣規(guī)劃中心干部、村豫劇團(tuán)團(tuán)長也聞訊而來,“孝老愛親,不能少我一份”。短短一周,就湊了兩萬多元,夠食堂運營兩年!為了把好事辦好,村里還成立了理事會,請有聲望的人擔(dān)任會長,聘請了會計、廚師,組織起志愿者,專門負(fù)責(zé)食堂的管理和運行,特別規(guī)定食材必須當(dāng)天采買、當(dāng)天烹飪、當(dāng)天處理。
大廚劉永江就是這時候被老朱勸來的。在外打拼大半輩子的劉永江,原本是要回鄉(xiāng)享清福,一聽食堂這事兒就來了勁,堅持要“再就業(yè)”。
“得給老哥老姐們‘露一手’?!眲⒂澜驹谠钆_前,熟練地顛著勺。一旁洗餐具、切土豆、擇豆芽的“小工”,都是和他一樣的“熱心腸”,“剛開始村北頭的老劉還不愿意來呢,現(xiàn)在比誰都積極!”
炊煙裊裊,飯香四溢。10點多,老人們聞“香”而來。在兒子的攙扶下,95歲的沈大娘選了角落的座椅。87歲的五保戶劉大娘特意到廚房來“點菜”。朱昌亮的父母也過來湊個熱鬧。食堂外,一輛輛三輪車、助力車依次排開,井然有序;食堂內(nèi),大家圍在一起,熱熱鬧鬧。話里話外,有今年的豐收,有近來的趣聞,有彼此的關(guān)懷,有來年的期待……
很快,土豆燒雞塊、豆芽炒肉絲、麻婆豆腐、茶葉蛋陸續(xù)出鍋。“開飯!”看到人齊了,朱昌亮招呼一聲,“今兒三個菜,加一個蛋,饃大伙兒吃幾個拿幾個,管不管?”“管!”
小食堂,折射民生,彰顯民風(fēng)。人孝百愿成,家和萬事興。孝善文化不僅是“和諧美滿求幸?!钡酿B(yǎng)分,也是“凝心聚力謀發(fā)展”的紐帶?!耙曰鶎狱h建引領(lǐng),用孝善文化鑄魂,豫東的鄉(xiāng)村振興有底氣。”虞城縣黃冢鄉(xiāng)黨委書記楊猛說。
飯畢,老人們在食堂里有說有笑,朱昌亮也湊了過去,和他們暢聊下一步的打算:
“食堂另一邊空地收拾出來,建個活動室,大伙兒有個地方聊聊天、下下棋。等村道上的路燈都裝上,咱朱樓村就更亮堂嘞!”(記者 盛玉雷 韓文鋆)
(責(zé)任編輯:秋彤)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