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yī)藥報 時間:2015-03-21 15:09:00 熱度:1438
——走進北京前門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
□ 本報記者 徐亞靜
圖為每年二月初二同仁堂老藥鋪舉行的凈(敬)匾儀式。
圖為凈(敬)匾儀式上同仁堂藥店員工誦讀晨訓訓詞。
圖為同仁堂藥店員工在熱情售藥。
圖為李德亮在藥店一層健康講堂授課。
老北京有句俗話:“西皮京韻二鍋頭,同仁堂外前門樓”,說的就是地處北京前門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在北京城和百姓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馳名中外的同仁堂品牌創(chuàng)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1702年遷至前門外大柵欄,建立了現在的同仁堂老藥鋪。北京同仁堂集團在全國有300多家門店,惟有大柵欄的這一家被稱作同仁堂老藥鋪,足見它的超然地位。
記者穿過老藥鋪東西營業(yè)樓中間夾道里的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走廊,走進同仁堂老藥鋪,竟恍若走進了一座穿越300多年時光的中醫(yī)藥歷史文化博物館。古樸莊嚴的三層樓門面,一層各色成藥,二層參茸飲片,三層保健產品,處處精致卻又帶著厚重的歷史質感。店員熱情周到卻不過分貼近,分寸拿捏恰到好處。醇厚的京腔、淡雅的藥香、濃濃的人情味,似乎傳承百年從未改變。
深入骨髓的同仁堂“范兒”
同仁堂老藥鋪4600平方米的店面,經營萬余個品種,36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3億元,這些數字無不顯示了它的與眾不同。但同仁堂老藥鋪最與眾不同的,卻是那種無所不在的同仁堂“范兒”。1995年進入同仁堂老藥鋪工作的李德亮身上就有這種“范兒”。
在藥店問病服務崗位工作的李德亮持有中醫(yī)師、中藥師資格證,曾在2014年的“第三屆全國醫(yī)藥行業(yè)特有職業(yè)技能競賽”中奪得中藥師組第一名。醫(yī)藥全能的他從來不覺得給顧客做咨詢是大材小用,反而樂在其中。無論什么病情,他總是能準確分析,耐心解惑,恰當薦藥。李德亮還是藥店公益健康大講堂的明星講師,“粉絲”眾多。雖然講的是藥,但他經常給大家重點講如何“治未病”、少吃藥,這是典型的同仁堂思維——但愿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
傳承300年,歷史、品牌、文化不走樣,還能發(fā)揚光大,讓同仁堂理念深入每個員工的骨髓,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問同仁堂老藥鋪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就不得不說一說老藥鋪的當家人——藥店黨總支書記、經理賈文生。1981年到同仁堂老藥鋪工作的賈文生總說自己和過去的學徒工一樣,是跟著老師傅學出來的。而當他2011年上任經理后,面臨的卻是如何傳承同仁堂文化理念的難題。這時候老藥鋪正面臨未來兩年有多一半的老員工即將退休,大量80、90后新員工陸續(xù)補充進來的局面?!皩@些新生代,讓他們產生對品牌的敬畏、對崗位的珍惜,如何通過新穎的形式替代過去的說教式教育,達到讓同仁堂文化切實深入人心的作用呢?”帶著這些問題,賈文生帶領干部職工們進行了一次文化探索。在同仁堂集團“既是經濟實體,又是文化載體”的戰(zhàn)略定位指引下,結合京城老字號過去的習俗,以及藥店于1996年農歷二月二在原址重張開業(yè)的歷史,同仁堂老藥鋪“二月二龍?zhí)ь^”凈(敬)匾儀式最終應運而生。
“志公雅之意,同仁初始創(chuàng);懷仁德之心,承道自岐黃。供御藥事君,岌岌而小心;獻百草為民,兢兢為濟世。兩個必不敢,良方并良藥;存心有天知,仁術共仁心。傳承三百載,堂韻何悠悠……”自2011年起,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這一天,同仁堂老藥鋪的員工都會齊聲誦讀這特別的晨訓訓詞,舉行凈(敬)匾儀式。凈(敬)匾儀式由集團領導及德高望重的老職工指導上一年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員工擦拭懸掛在老藥鋪一層店堂中央的同仁堂金字匾額和“靈蘭秘授”、“瓊藻新栽”兩塊配匾。
現在,凈(敬)匾儀式不僅是同仁堂老藥鋪的重要活動,也是附近居民和游客爭相觀看的品牌文化活動。賈文生說,匾額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商業(yè)語言和文化符號,凈匾也為敬匾,富有儀式感的凈匾提升了同仁堂老藥鋪員工的使命感,讓青年員工懂得同仁堂金字招牌包含著300多年來數代人的心血。凈匾并非簡單的擦拭除塵,而是要讓每個同仁堂員工懷有敬畏之心,承擔起傳承、發(fā)揚同仁堂文化與理念的重任。讓先進青年員工凈匾,對青年員工是個激勵,也在全店創(chuàng)造了奮發(fā)向上、承擔同仁堂使命的積極氛圍。
再有幾天就又是“龍?zhí)ь^”的日子了,今年的凈匾人是李德亮和曹建榮、邢立婧。他們3個人都是老藥鋪青年職工中的佼佼者,但是作為凈匾人,他們激動的同時卻都很緊張:“同仁堂340多年的歷史俯視著我們,不敢松懈。”
“吃虧”的生意最長久
說起“電商”,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現在流行的互聯網電子商務,殊不知,早在上世紀初,同仁堂老藥鋪就做起了“電商”,只不過這個電,指的是電話和電報,說的是老藥鋪的代客郵寄業(yè)務。據藥店老經理賈蔭生的口述回憶,藥店于清末1900年安裝電話后,便有全國各地顧客通過電話咨詢購藥。那個年代,顧客通過電報或是電話下單,同仁堂老藥鋪通過郵寄發(fā)貨,解決了許多顧客迫切的用藥需求。而現在,出于對同仁堂老藥鋪的信任,許多外地顧客即使家門口就有中藥店,仍然希望能吃上大柵欄同仁堂的藥,老藥鋪也一直堅持這項服務。這項業(yè)務開展至今,已經為千千萬萬居住地附近沒有同仁堂藥店卻又希望能吃上同仁堂藥品的顧客提供了方便,用現在的統(tǒng)計方式,不知道這項業(yè)務要為老藥鋪收獲多少“點贊”,多少“皇冠”。
除了代煎湯藥、代客郵寄等,同仁堂老藥鋪多年堅持的特色服務還有代客加工中成藥。規(guī)?;⒐I(yè)化生產的中成藥并不能滿足今天越來越豐富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而個性用藥的中藥湯劑需要熬煮,費工費時不說,如果是一位海外顧客,大包大包的飲片光過海關就是個麻煩事。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同仁堂老藥鋪長期保留代客加工中成藥的服務項目。
同仁堂老藥鋪代客加工業(yè)務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水丸的制作。制作水丸需要一個特殊的工具——竹匾。這個看似簡單的竹匾是純手工制品,編織的工藝、手法都十分講究,算得上是一門絕活。同仁堂老藥鋪的竹匾全部出自一位家住北京海淀區(qū)溫泉的老人之手。老人年輕的時候從上一輩人手中學來織匾的手藝,據說那時候北京城里有水丸加工業(yè)務的藥店還很多,所用的竹匾十之八九出自老人的雙手。
后來,因為水丸加工業(yè)務操作難度大、工序繁瑣,特別是利潤較低,絕大多數藥店都放棄了這項服務,惟有秉承“以義為上”理念的同仁堂老藥鋪還堅持代客加工水丸的業(yè)務,同仁堂老藥鋪也就成了“竹匾老人”惟一的“大客戶”。老人曾說過,他并不缺錢,不想再做匾了,就是沖著與同仁堂幾十年的交情,堅持著編下去?,F在老人已經過世了,但他將織匾手藝交給了女兒,希望同仁堂老藥鋪的水丸加工能一直延續(xù)下去,方便需要的人。
目前藥店加工部有20多個人,每人每天平均要承擔6單的加工任務。純手工制作。而代客加工的收費,差不多是1000克收100多塊錢。“這點收費,比起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場地成本,肯定是得不償失。在整個中國,現在也沒有幾家藥店有這樣的業(yè)務。但顧客有需要,就是賠錢,同仁堂也得堅持下去?!蓖侍盟幍陠T工如是說。
“以義為上,義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經營哲學,其深刻的內涵就是不取無義之利,尤其是當義、利發(fā)生矛盾時,堅持以義為上、為先,先義后利,以義取利。同仁堂秉承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講求社會大義,最終贏得了信譽,贏得了市場。
不遺余力保持老味道
2008年8月1日上午,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夫人安妮·羅格為首的北京奧運賓客團一行來到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當客人們參觀到最具中醫(yī)藥特色的中藥調配和醫(yī)館診病場景時,他們紛紛興味盎然地拿出相機拍照,還親身體驗了中醫(yī)脈診。參觀后,羅格夫人在給老藥鋪的留言中寫道:“同仁堂老藥鋪濟世救人,我對這次參觀非常感興趣!”
同仁堂老藥鋪早已成了北京的一張亮麗名片,更是中醫(yī)藥文化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上最突出的描述就是老藥鋪的老味道——京味兒、藥味兒、人情味兒。來自全國各地的顧客在這里體味親切自在的京腔京韻,以及“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之心炮制的淡雅藥香;但最讓人們流連不去的,是同仁堂老藥鋪的人情味兒。“以人品好突出藥品好”,多年來,老藥鋪就是靠情字牢牢拴住了顧客的心。
排草是一味很冷門的藥材,平時用的少之又少,很少有藥鋪會備貨。一天,一位老大爺走進大柵欄同仁堂,著急地對一位店員高師傅說,家中親人重病,好不容易求得一劑良方,可這方中的排草,卻是跑遍整個北京城都沒尋到。高師傅一聽也是眉頭緊鎖,因為排草用量極小,店里沒有備貨不說,且供貨商為了保證不壓貨,只賣批量不賣零頭。而大爺只要一點點排草,若是單為他一個人進一批,剩下的排草就要全砸在手里。怎么辦?高師傅立刻請示了領導,領導拍板,高師傅聯系供應商,為解老大爺燃眉之急,整批購進一批排草!當藥包交到大爺的手上時,大爺老淚縱橫,激動地說:“還是同仁堂的師傅好!還是同仁堂好!”
同仁堂老藥鋪還干過不少這樣“不會算賬”的事,其中有一件“打著飛的去送藥”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原來,一位老顧客每年都要到大柵欄同仁堂老店購買貴細藥材,有一年他工作繁忙實在無法抽身,可是藥材又有急用,于是電話詢問同仁堂老藥鋪能否將所購貴細藥材第二日送到山西太原。考慮到顧客確有急用,老藥鋪參茸部的負責人迅速部署,按顧客的要求包裝好藥材,于第二日早上7點乘頭班飛機到達太原,將藥材交到了顧客的手上……
在同仁堂老藥鋪,代客加工、代客郵寄、代客煎湯、夜間售藥等傳統(tǒng)服務,從未間斷,甚至對外開放衛(wèi)生間,提供免費飲用水這些小事同仁堂也當仁不讓。近幾年,同仁堂老藥鋪又相繼增加了顧客缺貨登記、提供閱覽藥品《說明書冊》、參茸對外加工窗口、調劑即時小加工等“賠本賺吆喝”的服務項目。
以傳承中醫(yī)藥文化為己任
2006年,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正式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確定了同仁堂“既是經濟實體,又是文化載體”的企業(yè)定位。賈文生說,文化載體和經濟實體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是同仁堂老藥鋪的“核心競爭力”。同仁堂老藥鋪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就在于傳承,文化沒斷過,技藝沒斷過,品德更是沒斷過。
2009年4月17日,老藥鋪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一位年近80歲的老奶奶說:“我是藥店‘健康課堂’的一名忠實聽眾,今天給您打電話,是想跟您請個假,下周二的講座我有事不能參加了。我從小就喜歡中醫(yī),也喜歡同仁堂,這次特別為咱們同仁堂340周年店慶畫了一幅畫,不知5月份送去晚不晚?”最終,在5月12日藥店的健康講座開課前,這位王奶奶把精心繪制的牡丹圖和賀信交到了同仁堂老藥店工作人員的手中。
讓王奶奶念念不忘的公益健康課堂,同仁堂老藥鋪一般每個月進行兩次,設在藥鋪的一層文化展室內,有的時候還深入社區(qū)。健康講堂不為賺錢,就是為了傳播中醫(yī)藥文化和養(yǎng)生保健知識。
自古以來,藥店都有“名醫(yī)坐堂”的傳統(tǒng),但這一傳統(tǒng)曾經在上個世紀一度被停止了?!搬t(yī)藥不分家是中醫(yī)藥的特色和優(yōu)勢,名醫(yī)還要名藥,才能發(fā)揮療效,再好的藥也必須在大師的手下才能對證,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力?!庇谑?,同仁堂開始恢復醫(yī)藥結合的傳統(tǒng)。賈文生介紹,1996年前門大柵欄同仁堂再次開啟了“坐堂行醫(yī)”的專家門診,前來求醫(yī)問藥的患者絡繹不絕。在醫(yī)館,無論“腕”有多大,診費有多高,專家們都開心、自覺地遵從著老藥鋪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每位專家每天必須提供5個診費60元的“愛心號”,讓經濟條件差一些的病人也能看上名專家。
師帶徒的傳統(tǒng)在同仁堂老藥鋪從未中斷,每年都會舉行青年員工向老員工拜師的儀式,不僅要傳承文化、傳承技藝,還要傳承人品。此外,同仁堂老藥鋪還確立了培育人才新機制,制定了“一年站穩(wěn)柜臺,三年獨當一面,五年初成人才”的員工培養(yǎng)計劃,和“周周有培訓,月月有考核,年年有評比”的培訓機制,還時常開展知識技能培訓,進行技能“大練兵”、“大比武”。高標準的培訓與要求使得同仁堂藥店員工連續(xù)多年在國家和北京市舉辦的中藥調劑員技能大賽中斬獲佳績。
作為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發(fā)源、肇始之地,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有著“同仁堂文化旗艦店”的特殊地位?,F在,這艘旗艦正揚帆遠航,開創(chuàng)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秋彤)
2025-02-23
2025-02-14
2025-02-07
2024-11-20
2024-11-06
2024-09-23
您是不是忘了說點什么?